引子:2015年8月8日至10日,开封高中651班、653班两班举行毕业50周年同学聚会活动。8月8日正赶上立秋,俗话说“白天立了秋,晚上凉飕飕”,真是应了老俗话,那几天气候宜人,对于参加毕业50周年聚会已是70岁左右的老同学们,倍感初秋的凉爽和收获的秋意。老同学见面无话不谈,笔者和居住在北京、户籍也在北京的宋祖慈先生是同班同桌的老同学,交谈中无意间却引出这篇文章的话题。祖慈家是老开封的大家儿,在开高上学时就听说过他的祖父宋问梅老先生。这次聚会说起前段时间多家媒体报道宋老先生向国家捐献北宋艮岳遗石留云峰的往事,祖慈又补充了一项,爷爷宋问梅后来还捐献了爷爷的爷爷宋继郊的巨著《东京志略》100多万字的手稿。老同学的话一出口,我惊讶地忽地站了起来说:“祖慈,你爷爷和爷爷的爷爷,可都是咱开封的文人大家啊!”说实话,由于笔者的文史爱好兴趣,曾专门破费抢购了一本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东京志略》,没有想到编撰者竟是老同学爷爷的爷爷。从老同学祖慈50余年的事业成绩到宋问梅老先生、宋继郊老先生的才艺及学术成就,这宋家两个三代人的人生追求和社会贡献,真是生命能量和家族能力的立方级纪录,开封深厚历史文化中的一个文化传奇。追寻二位文化先辈的才艺和学术成就将别有意义,笔者的写作冲动,得到问梅老之嫡孙宋祖慈老同学的欣然允诺和大力支持。
1.宋继郊老先生简历。宋继郊老先生生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卒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享年75岁。去世5年后他的盛名便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祥符县志》所收录,并有小传入志。《祥符县志》卷十六的《人物志》“儒林”一目中,共收录从汉代至清代的名儒11人,宋继郊老先生为其中之一,可见其建树杰出。《祥符县志》所写其小传中记载:“宋继郊,字述之,祥符人。幼慕武虚谷征君之学,雅志公式罗今古,赵提学光拔入郡庠,以经古冠,食饩。道光癸卯,许督学乃钊考充优贡。次年中甲辰乡试恩榜。”由此记载可以看出,继郊老的早年还是一帆风顺的,16岁由童生考取府郡廪生,并开始享受钱粮补助,25岁被选为优贡,26岁便考中了甲辰科的举人。但此后科举之途一直命运不佳。2004年的《开封市志》(第七册)《人物传》中收录有宋继郊与宋问梅二位老先生的小传,祖孙两代一同入志,还属少见。《宋继郊》传文中有如下记载:“道光二十五年首次赴京参加会试,落第,道光二十七年、三十年,又两次赴京参加会试,均不第。”继郊老本期望考取进士后进入仕途大干一番事业,为国效力,但“数上公车不第”“遂绝意仕进”,开始在开封城内设馆教授生徒,同时自己坚持“笃行好学”,努力锤炼诗作,潜心学术研究。他后来被授予州学学正,由私塾入职官学继而又升任府学教授,并挂国子监博士衔,其一生的教书生涯还算顺畅,但他并不满足于授业解惑“以经古迪士”,有生之年还在诗文写作和学术考证两方面付出了毕生的精力,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宋继郊老先生的诗文写作。继郊老一生挚爱写诗,他曾先后到过洛阳、许昌、南阳等地执教,累计数十年。外地谋生,世态炎凉及异地风光、各处名胜为他提供了丰富的诗歌创作素材。从相关史料中可以看出继郊老巧于写诗、勤于写诗,被周围朋友称为“诗癖”。其题材十分丰富,有咏怀诗、怀古诗、写景诗、叙事诗。创作体裁也形式多样,长体诗,五言、七言绝句,五言、七言律诗等,都运用自如。其诗作数量之大也很惊人,据《祥符县志》记载,他“在许有《许昌集》,在陈有《淮阳集》,在洛有《锦屏集》,在南阳有《九山馆集》《西淮集》,在汴有《居学斋文集》《诗集》等”,但因全部没有刊刻,绝大部分已经佚失,实在是开封文化的一大损失。据《东京志略》一书的出版前言介绍,今存世者只有中州文献征集处辑抄的《居学斋诗钞》《颍川集》《西淮集》三部诗集。
《东京志略》一书的点校者王晟、李景文、刘璞玉诸先生高度评价继郊老的诗作:“长于纪实,善用比喻,绘景细腻,描写生动,文字铿锵劲拔,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3.宋继郊老先生的学术成就。如果说喜爱写诗吟唱还有一定闲情逸致和自我欣赏的因素,那么继郊老一生喜爱考据、钻研史志、潜心学术,则完全是因为他对华夏文化的追求,对故乡中原一方热土和家乡宋都开封的万分钟情。他在辑录史料、搜罗古今、考证名物、注释古籍、编撰方志诸方面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关于继郊老在学术方面的著述, 据介绍“计有《三国人物年岁考》《武虚谷年谱》《五代史诗浅注》《东京志略》四部已定稿。未定稿的有《梁苑志余》《辑钞〈东京梦华录〉》《〈东都事略〉选钞》《邑乘备采》《志略备选》……《相国寺志略》《学斋随笔》《杂物撰德》等十多种,现存河南各图书馆中”。在继郊老所有的著述中,《东京志略》当是他留给后人字数最多,也是他在学术上成就最大的一部史志编撰作品。
《东京志略》是部卷帙多、目录繁、考据全、注释明了、内容丰富的方志巨著。继郊老自青年时代起,从收集、整理资料到构思编写出稿本,前后历经28年之久。相关资料说明,直到光绪八年(1882年),他仍无放手,还在审阅、调整《东京志略》稿本的内容。为编撰该书,他博采各种史籍、各家杂著、诸多诗文集共计500多种,数千卷册,录抄笔记120多万言。《东京志略》远比明人李濂的《汴京遗迹志》、清人周城的《宋东京考》、清人常茂徕的《如梦录》等所收资料广博丰富多样,可谓收录北宋到清代关于东京开封资料集大成的一部巨作。《东京志略》稿本,继郊老所编全书共计十八帙:第一帙至第四帙为宫殿,第五帙至第七帙为官署,第八帙至第九帙为神祠,第十帙为楼阁,第十一帙为亭台馆堂斋轩,第十二帙为门、苑,第十三帙为园池海丘山岗岳,第十四帙为仓坊驿堂邸第,第十五帙为坛田廪舍坊市桥堤,第十六帙为城郊庄村寨镇陵塔墓,第十七帙为沟渠河水陂沙泉,第十八帙为杂录,为形胜、节序、风俗、建置、灾异、歌谣、人物等。从体例到内容,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对继郊老的东京著述都有很大的影响。已故开封地方史志专家、宋史专家、国内外著名的《东京梦华录》研究专家孔宪易先生曾评价“吾汴先辈”宋继郊为研究《东京梦华录》的开拓第一人。继郊老对该书既有继承也有反思,他在《辑钞〈东京梦毕录〉》等书稿中曾提出:“此书中叙金明池甚详,万不可不采。琼林苑亦叙一段。玉津园仅有一句。而延福宫、艮岳绝不道及,何也?”写到比对,更觉继郊老的“东京情结”十分感人,是他笔耕东京开封这片神奇热土的强大精神支柱。咸丰元年(1851年)辛亥闰八月上旬的一个连阴雨天,继郊老伏案始编《东京志略》第一帙的封页,他随笔题识:“余读宋人说部,慨然想见东京之盛。”寥寥数笔,钟爱故土之情跃然纸上。
4.宋继郊老先生二三事。如今影视剧确实能将一位历史人物有血有肉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我们也不妨拟个小小的脚本,来还原122年前去世的继郊老前辈。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省城开封。
辛丑年六月,黄河决口,洪水围城。
就读大梁书院的宋继郊,时年23岁,虽身材不高,但也体格魁梧,奋力参与省城百姓赈灾及南城堵水战斗,火线表现深获众生员和诸多绅士的赞赏,后获河南巡抚牛鉴亲书赠予匾额“励志纯修”,高挂在旗纛街宋宅厅堂之上。
咸丰十一年(1861年),许昌老城。
就职于许州州学的宋继郊,时年43岁。他奔波外地,坚持写作,每到一处必作诗文,其案头总是放置纸盒一个,有脱稿的诗文即投其中,终生如此。辛酉年腊月,天寒地冻,他喜闻官军皖南大捷,感慨写诗一首“……十年征战马披甲,三月鼓铙龙伏辰。好向书斋勤纪颂,燕然莫让勒铭人”。诗就,双手执诗投于纸盒之中。继郊老在许昌10年,写有《许昌集》和《居学斋诗集》。这案头纸盒,平凡之物,容量有限,却是继郊老一生埋头伏案,勤奋写作,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文化遗产的一个非凡纪念物。
同治十二年(1873年),陈州府府学。
壬申年春,宋继郊赴陈州府(淮阳)任府学教授,时年54岁。次年他有两首抒怀自己人生的诗作,字字呕心沥血,句句据案丹铅,读后让人感动。从诗中更可以看出,继郊老40多岁时就“初花眼眩思寻镜”,头发也花白了,“华发萧萧渐到梳”,腰也出了毛病。继郊老有生之年求书十分困难,当年的条件之差是可想象得到的,常需借他人之书又得急抄归还,一生耗费精力很大而毁坏了身体。他诗曰“未因米折腰偏痛,为借书抄眼觉花”。虽然如此,但继郊老仍然十分乐观,诗中自悦道:“更笑三唐和两宋,强称诗癖不名家。”读其诗句如闻如见先辈的音容笑貌。宋继郊老先生一生的为人,其师长的评价是“安贫乐道,志行字洁”“谦光盛德,蔼然可亲”“课士精勤,自奉俭约”,他不愧是开封近代一位杰出的文化大家。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