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弼:国家为重死生轻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14 9:47:1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契丹主知晓宋西陲边境有西夏人元昊虎视眈眈,乘机向宋朝廷以索还南地(河北瓦桥关以南土地)为借口,对宋朝廷进行要挟。宋朝廷恐惧两面受敌,于是派遣富弼前往谈判。富弼面临强敌,坚决不让,从此奠定他在外交史上的英名。
一
富弼,河南人,字彦国,虽比范仲淹小15岁,范仲淹却对他非常赏识。两人相遇于开封时,富弼非常钦佩范仲淹的博通六经,经常向范仲淹执经问难。范仲淹牵线搭桥,促使大臣晏殊将女儿许配给富弼为妻,鼓励他参加科举考试。富弼后试馆职考(文学侍臣试)及格,而正式步入仕途。
富弼被派去契丹做谈判专使之前,曾有过两次外交上的经历,但都不可与这次同日而语。这次出使辽国谈判,任务重大,对国家对个人都生死攸关。因此,许多大臣为富弼担忧。富弼的朋友、时任集贤院校理的欧阳修,怀疑宰相吕夷简故意派富弼去险地而借刀杀人,向皇帝上书请求将富弼留下来而未被允许。富弼却不在乎,毅然愿往。接到命令后,他立刻入殿向宋仁宗叩首道:“主忧乃臣下之辱,臣怎敢爱死?此去除增币外,决不妄允一事。倘若契丹意外苛求索取,臣誓死拒绝。”宋仁宗闻言为之动容,当面授予他为枢密直学士,富弼坚决谢辞说:“国家有急难,当臣下的辛劳义不容辞,怎敢先受爵禄呢?”
当富弼抵达辽京时,契丹已经在幽蓟囤积兵马,扬言随时南下。宋朝廷不得不在京东河北一代宣布戒备。两国之间剑拔弩张、和谈不成,战争随时可以爆发。当时39岁的富弼与27岁的契丹主谈判时,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契丹主年少气盛,咄咄逼人;富弼沉着应答,坚决不让。
富弼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谈话,使契丹主有所松动,但仍然坚持要求宋归还关南土地,认为这是祖宗之地。富弼决不让步。契丹主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硬的不行,就来软的。第二天,契丹主邀请富弼一同打猎,故意将马头向富弼的马头靠近,并辔而行,借机婉言相劝富弼,并承诺说:“南朝若许我关南土地,我当永感厚谊,誓敦和好。”富弼不卑不亢,反复陈述其不可能之原由:“北朝既以得地为荣,南朝(宋)必以失地为辱。两朝既然称为兄弟,怎可一荣一辱呢?”契丹主无言以对,又提和亲之议,富弼也加以拒绝,只允议增岁币。契丹主非常沮丧,不得已地说:“你还是回去请示后咱们再谈吧!”
富弼归朝复命,建议可允增币,但不可允议婚。宋仁宗采纳富弼的建议,令中书省起草议定书,命令富弼再与辽交涉。富弼临行前,曾要求增加双方约束,勿在边界开拓塘淀(塘淀可阻挡骑兵)、勿无故添屯兵马及不得互留逃亡人三事于议定书内。
富弼北去途中,途次乐寿,忽然觉得有点儿不对劲,马上对一路同行的副史张茂实说:“我奉命为使,未见国书。假如国书里边的词语与口传的话不同,岂非坏了大事?”于是,富弼打开议定书副本,果然不符,发觉未列此三事。于是,富弼连夜赶回朝廷,叩开皇宫,面见宋仁宗,呈上国书,痛心疾首地说:“枢臣意图陷害,特作此书,欲致臣于死地。所增三事,乃行前与辽人所约定。今臣再去辽,口头说辞与议定书有异,彼必疑臣,臣事败矣。臣死不足惜,贻误国家,岂非大患?”宋仁宗感到惊疑,转身问晏殊。晏殊说:“吕夷简想来不至于此,或恐录述有误。”此时,富弼不顾翁婿之情,当面斥责道:“晏殊奸邪,袒护宰相吕夷简而欺骗皇帝,该当何罪?”宋仁宗是一个老好人,并没有追究吕夷简和晏殊的责任,只是命令晏殊改写议定书。富弼看过之后,再度启程前往辽国。
二
富弼到了契丹,契丹主终于允许再盟和约,唯对每岁增输银两、绢匹各十万在盟书中坚持用“献”字。富弼据理力争,坚持用“增”字。两人之间有一场精彩的对话,也是一场精彩的较量。
契丹主说:“南朝既增我岁币,应称为献。”富弼说:“南朝为兄,岂有为兄献弟的道理?”契丹主让了一步,说:“献字不用,改一纳字如何?”富弼仍然不答应。契丹主生气了,说:“岁币且增我,何在此区区一字。若我拥兵南来,你们不要后悔啊?”富弼答复说:“我朝兼爱南北生民,所以屈己增币,并非惧怕北朝。若不得已改和为战,当视曲直为胜负,使臣却不敢预料了。”契丹主说:“卿勿固执,古时也曾有此例呢。”富弼勃然大怒说:“不错,唐高祖借兵于突厥,当时臣事突厥,有所赠送,或称‘献’、‘纳’亦未可知。但是后来颉利可汗(突厥主)被唐太宗活捉,还说得上更有此礼吗?”
契丹主看到富弼说话时辞色俱厉,知道不可夺其志,于是答应岁增金帛,但对如何措辞仍不死心,“我自派专使赴南朝议之”。
契丹果然派遣使者到开封来了。富弼耍了个心眼,还没有返回开封时就先派人飞马报告朝廷,说:“契丹来朝必求‘献’、‘纳’二字,臣以死抗之,其气势已杀,可以拒绝其要求。”宋仁宗允奏。但是朝廷中妥协气氛太浓,在辽使抵达开封向宋朝廷坚决要求下,宋仁宗终于采纳枢密使晏殊的建议,用了“纳”字以许盟。于是,岁增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仍遣知制诰梁适持誓书,与仁先等往契丹。契丹亦遣使再致誓书,且报撤兵,总算依旧和好了。这一结果,富弼始料未及,非常痛心,但也无可奈何,因为靠一个人的力量改变不了现实。然而,富弼出使辽国期间做出的牺牲与奉献,后人是不会忘记的。
三
富弼第一次受命出使,途中得知家中一女病死,竟顾不上过问。第二次再去辽时,家内报生一男,他也没有时间照顾。后来得到家中来书,他连拆也不拆,往往投炉焚烧。左右官员不理解,他对人说:“这种家书,徒乱人意,国事尚未了结,何暇顾家?”
等到和盟再结、议和已成,宋仁宗酬其功绩,复命他为枢密直学士,他再度坚辞。宋仁宗不久升他为翰林学士,他仍然恳切辞谢说:“对辽增加岁币,非臣当初交涉本意,不过顾虑到朝廷正在征讨西夏元昊,未暇再与辽人用武,所以臣未敢死争,怎可无功受赏呢?”没有多久,宋仁宗又授富弼枢密副使,富弼再次辞谢,但上表请宋仁宗卧薪尝胆、不忘修政。宋仁宗赞叹不已,改授富弼资政殿学士。
富弼三次坚辞赏爵,完全出于他知耻之心,尤其是朝廷仍旧答应用“纳”字对契丹输币帛,他更有锥心之痛,自然不愿受赏了。他和“澶渊之盟”时的交涉使节曹利用判若二人。曹利用自以为有功,接连接受升官后竟至与丁谓奸佞构陷忠良寇准。而富弼历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为有宋一代忠勤有守的老臣,从未自恃有功。他尤其是从事弱势外交能把握原则从不在敌前示弱,堪称弱国外交使者的典范。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富弼和范仲淹一齐被重用,范仲淹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 两人同被皇帝在天章阁召对。至元丰六年(1083年),富弼以80高龄病卒,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有诗为证:
衔命登程竟北行,国家为重死生轻。
折冲樽俎谈何易,恃有忠诚慑虏情。
(作者:李树友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