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洛阳普通话区的演变
洛阳普通话区的演变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12/31 16:30:44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洛阳普通话区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它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对于这些问题,中国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州科技学院人 文教研室主任杨晋毅进行了长期的调查分析和归纳,颇有成果。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杨晋毅先生,本文将以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拖厂)子弟学校为样板 进行简要分析。

  1 磨合与成形(1954年至1959年)

  由于遭受长期战乱,1949年以前,中原地区的现代工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在中原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大中型项目中就有6个建在了涧西区。

  作为国家“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的156个项目之一,拖厂于1953年开始筹建,1959年建成投产。到1957年年初,拖厂共有职工6921人,他们大都来自外省,知识分子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且文化程度相对较高。

  自1958年起,拖厂开始在河南省大批招工,到1966年年底,拖厂职工已升至两万多人。然而,由于新招的职工大多到20世纪60年代才结婚,而1953 年至1957年集结的职工在20世纪50年代已生子。这种情况,决定了拖厂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初始状态”,即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 仅占拖厂职工总数29%的外省人的子女却占了拖厂中小学学生的大多数。

  “拖厂子弟学校刚开办的最初几年,大批来自外省的子弟聚拢在一起,方言混杂,但在一些知识分子子弟的影响下,经过短期磨合后,普通话很快就占据了上风。”杨晋毅说,两三年之后,除个别年龄稍大的子弟略带方言口音外,其他绝大部分子弟已使用普通话,洛阳普通话区初步形成。

  2 较量与融合(1960年至1980年)

  进入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子弟学校就读的学生中,出生于洛阳的数量明显增多。

  “这一时期,在学生中已听不到方言土语,并初步形成了排斥方言土语的强大心理力量。”杨晋毅介绍,这时的学生家长很多是知识分子,普通话水平普遍较高,他 们中的大部分不会说河南方言。少数河南籍子弟只在家中与父母说河南方言,但在有同学在场时,则尽量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同学之间都把说方言当作一件“有失 身份”的事情。

  到了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子弟学校的学生构成又出现明显变化——60年代出生的大量河南籍子弟开始进入子弟学校,学校中河南籍子弟逐渐占了大多数,发展到80%以上,外省籍子弟则逐渐减少到20%以下。

  这是一个表面上不动声色却又十分迅速的过程,伴随着大批河南籍子弟进入学校,普通话与河南方言展开了第二轮较量。这次,由于河南籍子弟在数量上占了绝对优势,河南方言有可能撼动普通话的统治地位吗?

  “这轮较量的结果,依然是作为强势语言的普通话守住了自己的阵地,普通话在拖厂子弟学校中获得最终胜利。”杨晋毅说,从此,河南话再也无法撼动普通话的统 治地位。但是经过整合与稳定,这一时期的学生已大部分会说河南方言,河南方言也开始大量进入普通话系统,出现了普通话声调中夹杂着大量河南方言的现象。

  3 稳定与定型(1981年以后)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拖厂子弟学生的籍贯比例逐渐趋于正常,即外省籍职工子弟与河南省籍职工子弟的比例逐渐接近。这一时期,河南方言开始有所减少,普通话语音也更为标准,会讲河南方言的学生则由之前的70%以上逐渐缩减为30%至40%。

  杨晋毅表示,通过拖厂子弟学校普通话的形成与演变,可以模拟出拖厂语言状态的演变图。(如图)

  “拖厂如此,涧西其他各大厂亦是如此。”杨晋毅表示,因此,一个新兴工业区是否在第二代人中产生普通话状态,并不决定于总人口中外省人是否占优势,而决定 于建设初期外省人(主要指文化程度高的外省人)在总人口中是否占优势。而这种优势的取得,又与工厂的性质(技术密集型)和经济背景(中央计划经济)等密切 相关。

  洛阳普通话有何特点?作为洛阳普通话“母本”的涧西话在语音和词汇方面与标准普通话有何不同?请看下回报道。

(作者:姜春晖 责任编辑:曾玉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