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位置
后仓关帝庙位于郑州市中原区须水镇后仓村内的东部,东距西流湖约200米,北临陇海铁路。地理坐标:N:34°46′216″,E:113°34′134″,海拔116米。
二、历史沿革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该地区活动,进行生产和生活,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相对较多。夏商至西周时期,武王封管叔于此,建管城;东周至秦,这里广筑城池,为兵家必争之地,汉以后,这里一直是人类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区之一。
后仓关帝庙地处郑州西部的丘陵区,嵩山余脉延伸的东北部地带。关帝庙,坐北朝南,大殿三间,硬山灰瓦式建筑。大门位于中部,两侧为两个方形木窗。关帝庙现存碑刻7通,其中1通放在院内,为民国时期碑刻,上面碑额刻有“七次重修”四个大字,其余部分字迹已不清楚。另外在大门的两侧墙壁上还镶嵌着三通近方形碑刻,室内西侧墙壁上镶嵌着三通碑刻。现存七通碑刻时代分别为明代、清代、民国时期。在大殿内侧的墙壁上,还发现有壁画,图案精美,大部分已脱落。
七通碑刻分别为:
1、万历岁次丁亥(1587年)春:《重修建立关王庙记》碑刻一通。
2、顺治十年(1654年)孟春:《重修关帝庙记》碑刻一通。
3、乾隆十九年(1754年)八月初三日立碑刻一通。
4、飞龙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关帝庙碑记》碑刻一通。
5、大清道光四年(1824年):《重修碑记》碑刻一通。
6、大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修碑记》碑刻一通。
7、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十月:《七次重修》碑刻一通。
从其现存状况分析,现存建筑为民国时期建筑。
“重修建立关王庙记
大明永乐元年(1403年),黄河水发,侵冲汴城,两院本奏:朝廷恩准行创立一汴城备用,迄请关王神像驾到,郑州迤西荥阳县迤东北,□照古汴调图八十里建一王城,东至京水河,南至马薄河,西至须水河,北至狗冢河。四至居中修理一仓□名为高仓村。遗有敕封关王显守,安民住居焚香,今经年远神庙俱坏。有本村议举会首藏世孝等约齐会众人等,发心喜□,重修□庙三间,补塑神像八尊,加添石供桌三张。钟鼓在庙奉神,祈保一方风调雨顺,田苗增盛,各家人口兴旺,六畜滋生万载,诸事吉祥如意。
计开施财善人题名于后……
万历岁次丁亥(1587年)春”
在七通碑刻中,以明万历(1587年)《重修建立关王庙记》所载内容最为重要。碑文记载:“大明永乐二年(1404年)黄河水发复冲汴城……郑州迤西荥阳县迤东北,照古汴调图八一里建一空城,东至京水河,南至马薄河,西至须水河,北至狗冢河……”。《明史(一)》志第四《水潦》篇载:“永乐元年五月,……二年六月,……。九月,河掘开封,坏城。八年二月,……。八月庚申,河溢开封。十二月戊戌,河掘汴梁,坏城。二十二年七月,……。九月庚辰,河溢开封。” 永乐元年黄河决口,水淹开封城这与文献中记载的内容一致。碑文记载依照汴梁要在郑州西部新建一汴梁城以备用,并详细记载了新建汴梁城的具体位置及四至范围。这些内容补充了《明史》中记载的资料。但由于其他原因,迁建汴梁城的计划并未实现。
碑文中所记述的开封水患与《明史(一)》中所记载的内容相符,但迁建汴梁城的计划在《明史》中并未记载,从而补充了文献资料的不足。
时代:明清、民国
三、价值评估
后仓关帝庙地处郑州西部的丘陵区,嵩山余脉延伸的东北部地带,介于郑上路与陇海铁路之间。从寺内现存古建筑特征及其碑文等内容判断,后仓关帝庙始建于明代,到民国时期进行了七次重修。其碑文记载了明代开封被黄河水淹没,及其因其地势低洼要把开封城迁到郑州西部,还有大殿内侧墙壁上的壁画等,均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四、保护维修情况
2007年春季,郑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工作调查发现后仓关帝庙。由于日久,关帝庙有倒塌的危险,当地群众自发的组织起来进行了维修,基本上还保留有原貌,寺内碑刻及其他文物也被当地群众自发的组织起来进行保护。2012年,区文旅局争取上级资金对关帝庙进行全方位的维修加固保护,目前已全部竣工。
五、保存现状
后仓关帝庙是郑州北部郊区保存较好的一处古建筑,其他文物也均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