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林泉高致》:一部画论寄山水
《林泉高致》:一部画论寄山水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11/30 15:01:27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关于此书的写作由来,郭思在《序》中这样记述:“思公式角时,侍先子游泉石,每落笔,必曰:‘画山水有法,岂得草草。’思闻一说,旋即笔记。今收拾摹集,殆数十百条,不敢失坠,用贻同好。”由此可知,郭熙卓越的艺术见解因郭思的记录整理而得以传世,该书的问世饱含郭氏两代人的心血,其目的在于“用贻同好”。

        艺术理论是在艺术创作实践的推动下不断丰富发展的。在郭熙之前,关于山水画论的著作,有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王维的《山水论》和《山水诀》、荆浩的《笔法记》、李成的《山水诀》等。郭熙在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继承、吸收前人画论的基础上,在《林泉高致》中对山水画创作作出了丰富而细致的阐述。

《林泉高致》的艺术主张

        在《山水训》中,郭熙首先回答了君子喜爱山水画的旨趣:“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公式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郭熙“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论断,揭示了山水画对梦求林泉、烟霞的人们一个独特功能:在“尘嚣缰锁”与“烟霞仙圣”的两难选择间,是山水画给了人们以心灵抚慰和宽快悦适。所以郭熙指出,对于山水画,如果不带着这种旨趣而“轻心临之,岂不芜杂神观、溷浊清风也哉”。

        山水画为何具有这样的功能?郭熙对此提出了“景外意”“意外妙”的主张。他说,自然山水之云气、烟岚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所以欣赏一幅山水画作,“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

        至于如何赏得这“景外意”“意外妙”,郭熙主张要有一颗“林泉之心”而不可有“骄侈之目”,因为“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

        在山水画创作上,郭熙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对作品布局,他主张“画山水有体。铺舒为宏图而无余,消缩为小景而不少”;对作画环境,他要求“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精笔妙墨,盥手涤砚,如见大宾,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对模仿与创新,他指出“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对创作主体,他提出要“注精以一”“神与俱成”“ 严重以肃”“恪勤以周”,因为“不精则神不专”“神不与俱成则精不明”“不严则思不深”“不恪则景不完”。

        要作好一幅山水画,首先要审美山水。对此郭熙在描绘天下名山之后,提出了“饱游饫看”“罗列于胸”的主张:“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因为“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没有亲身体察,何以师法自然?

        至于如何看山,郭熙提出了“步步移”“面面看”的要求和“三远”透视法。他说:“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至于“三远”技法,郭熙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

        在《画意》部分,郭熙提出创作主体要“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他说“志意已抑郁沈滞,局在一曲”的人,是不能“写貌物情,摅发人思”的;他以斫琴为例,指出作画也要做到“巧手妙意,洞然于中”;他提出要师法前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主张,根据自己阅读晋唐诗篇“佳句有道尽人腹中之事,有状出人目前之景”的感受,提出作画要“静居燕坐,明窗净几,一炷炉香,万虑消沉”,否则“佳句好意亦看不出,幽情美趣亦想不成”。他批评“世人将就率意,触情草草便得”的做法,指出只有“及乎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

        在《画诀》部分,郭熙从布局、用笔、用墨等方面谈创作技法。在布局上,他要求“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方立意定景”。他批评初   学者“把笔下去,率尔立意,触情涂抹,满幅看之,填塞人目”的做法,详细阐述了对山峰、林石、流水、雨雪、风云、房舍、村庄的安排。在笔墨运用上,他提出“使笔不可反为笔使”“用墨不可反为墨用”的要求。至于如何用墨,他说“不一而足,不一而得”,全在你灵活运用。对于色彩处理,郭熙提醒“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天色春晃、夏苍、秋净、冬黯”。

        一部山水论,两代林泉心。在大宋绘画艺术繁荣的时代里,郭熙、郭思父子,以其杰出的画作和一部《林泉高致》,给中华绘画艺术增添了宝贵财富!
(作者:邓高峰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