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风光无限洛阳桥
风光无限洛阳桥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11/19 14:46:58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在碧波荡漾的洛阳江上,有一座闻名中外的洛阳桥,桥南为泉州市洛江区,桥北为泉州市惠安县洛阳镇。该桥由北宋泉州太守、著名书法家蔡襄主持修建,历时七年建成。古代泉州的桥梁很多,仅所载的就有400多座,其中大中型桥梁不下百座,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洛阳桥是至今依然风光的古桥之一。

  1 泉州建有“状元桥”

  洛阳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处的洛江区桥南村与惠安县洛阳镇交界的洛阳江入海口处,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据说因为那时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人们往返只能靠渡船摆渡,每逢大风海潮,常常连人带船翻入江中,人们为了祈求万无一失地平安渡江,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桥建好后也因此被称为万安桥。

  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洛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现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在中国桥梁史上与赵州桥齐名,有“南洛阳,北赵州”之称,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赞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

  2 蔡襄建造洛阳桥

  相传当年真武大帝得道成仙时,曾掏出腹中肠肚抛入洛阳江中,不料天长日久,这些肠肚变成了龟精、蛇怪,常在江中作怪。

  一日,有一位莆田的孕妇在此渡船,船驶近江心时,忽然龟蛇两怪浮出水面,顿时狂风呼啸,浊浪排空,眼看小船就要被大浪吞噬。突然从空中传来呵斥声:“蔡大人过江,休得无礼!”龟蛇闻声遁逃。乘客不知谁是“蔡大人”,只有那位孕妇心有所感——她的丈夫姓蔡!

  回乡后孕妇生了个男孩,取名蔡襄。那妇人便教儿子日后要在洛阳江上修建一座大桥。后来蔡襄入朝为官,造桥之事他一直记挂在心。一次他陪皇帝游赏御花园,暗中托小太监用蜂蜜在芭蕉叶上写下几个字,不一会儿便吸引蚂蚁爬来吮吸蜜汁。皇帝发现芭蕉叶上蚂蚁摆出字阵,甚为惊奇,脱口念道:“蔡端蔡端,本府做官!”蔡襄一听,急忙跪下叩头谢恩。皇帝明知是计,但君无戏言,只好让蔡襄出任泉州太守。

  蔡襄赴任后,立即召集属僚乡贤商议建造洛阳桥,百姓闻讯奔走相告,欢呼雀跃,一时工匠四至。可是,一船船石料抛到江中,霎时便被汹涌的江水卷得无影无踪。

  一天夜里,蔡襄梦见一白发仙人指点他“龙宫递榜”,梦醒后他急忙披衣而起草拟了一道黄牒,请求海龙王退潮三日,好下桥基。写好后,他坐堂询问左右吏役:“何人下得海?”恰巧有一衙吏,名叫夏得海,一听传唤,赶忙回答:“小人夏得海!”夏得海接过黄牒,来到海边,被波臣带入水府,一觉醒来,只见手心赫然有个“醋”字。

  蔡襄一看大悟:这“醋”字拆开来不就是“廿一日酉时”吗?是海神暗示退潮的时辰。于是谕令洛阳江两岸民众和工匠做好准备。廿一日酉时,汹涌的海潮果然退尽,工匠趁机建设桥墩。

  蔡襄集中了工匠的智慧,创造了“筏形基础”,船尖形的桥墩分开水势,减少了浪潮的冲击力。他又利用海水的浮力,发明了“悬机浮运”,借助潮涨船高,把一块块重达数千斤的大石板,轻轻托举起来铺在桥墩之间。为了巩固基石,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还首创了“种蛎固基法”,即在基石上养殖牡蛎,使之胶结成牢固的中流砥柱。沿江两岸的人民为了纪念蔡襄的功绩,特地在桥南建起一座“蔡忠惠公祠”,并塑像立碑。

  3 《万安桥记》称“三绝”

  明代倭寇屡犯海疆时,洛阳桥的中亭处还曾置有洛阳寨,又名万安寨。那是在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兵宪万民英于洛阳桥中亭垒石筑城,以为兵备行营以御倭,人谓之“防倭第一城”。

  除洛阳寨外,洛阳桥还有很多文物。现存的有2座塔、2座亭、3座祠庙、4尊武士石像、20方历代碑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桥南接尾处为纪念蔡襄建桥而建造的“蔡忠惠公祠”。祠中有两块大石碑,刻着大书法家蔡襄所撰的《万安桥记》,记述建桥过程。此碑文章之精炼,书法之遒丽,刻功之生动,世称“三绝”。

  《万安桥记》全文仅153字,分别刻在两块石碑上。碑文记述了建桥起始时间、意义、资金来源及其主要职员和竣工通行时间,百姓欢乐情况,碑文洗练粹美,抑扬铿锵,充分体现了蔡襄文风要言不烦的特点,是篇绝妙好词。

  “洛阳潮声”是泉州的十景之一。游客伫立洛阳桥上,看“潮来直涌千寻雪,日落斜横百丈虹”,另有一番情趣。

(作者:刘彦卿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管仲临终谏桓公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