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老师地位高
人活在世上,最应感谢两种人:一是父母,二是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若没有老师的指导,哪有自己今日的立足之地?
可现在的孩子都是宝,挨了老师批评,回家后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爸妈“告状”,有些学生还敢和老师顶嘴。
在古代,学生顶撞老师等同于辱骂父母,闹不好会背上不孝的罪名。《尚书》记载:“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老师与天、地、君、亲并列在一起,可见古代老师的地位有多高。
春秋时期,洛阳城里私学多,名师不少,像老子、苌弘这样的国宝级老师出门上街,路边到处是行礼作揖的学生,老师不开口说话,学生就得一直作揖,等老师走远了,学生才敢直起身来。
这样严苛的礼仪不是空穴来风。《礼记》等史书规定,学生在路上遇见老师,要快步迎上前,跟老师说话要简短;若老师家访,学生得跪在地上狠狠磕四个头,再把老师迎进家门……
>>> 帝王之师了不得
尊师乃基本礼仪。帝王之师辅佐皇帝治国,更应礼敬三分。
东汉时期的桓荣,就是靠他的皇帝学生出的名。桓荣一生好学,年轻时因为贫穷,常常饿着肚子看书,终于学业有成,名震京师。
他的好运来得晚些,到了花甲之年,才被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相中,请到洛阳的皇宫中,做太子刘庄的老师。刘秀见桓荣教学有一套,破格提拔他为太学教授。每次刘秀巡视太学,都要当一会儿桓荣的旁听生。
当桓荣的学生刘庄坐上皇位时,桓荣的地位再次飙升。桓荣病重时,刘庄步行去看望他,瞧见恩师如此憔悴,刘庄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桓荣出殡那天,刘庄换上丧服,亲自为恩师送葬。
>>> 名师不缺粉丝
古人尊师重道,但有时也会过头:老师上课讲错话,学生也得认真听着,绝不能当面反驳老师……
到了宋代,这种情况大有好转。西京洛阳有闻名全国的嵩阳书院,这里不仅学生优秀,老师也是个儿顶个儿好。在书院里,师生间没有礼教束缚,大家混得跟哥们儿似的,老师要是有哪一点说得不妥,学生可以当面指出来。
程颢、程颐两兄弟是嵩阳书院的金牌老师,两人在洛教学期间,联手把繁琐的教材精编了一下,开创的理学成了当时的教学大纲。
虽说是亲兄弟,但程颢和程颐的教学风格迥然不同。程颐严肃,学生杨时曾在下雪天前去拜见他,因怕打扰他休息,站在雪地里直到他睡醒。
程颢则和气许多,大臣朱光庭最爱听他讲学,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有一次,朱光庭连听程颢讲了一个月的课,回到家,还不停地夸程颢讲得精妙,非说自己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