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县西南60多公里处有个小镇,名叫朱阳关。过去,只有湖北、南阳以北的人知道这个地方,其他人对此都很陌生。但是,上世纪40年代后,朱阳关这个名字被大半个中国人所知道,说来原因简单。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河南省政府在日军的进攻下,悄然从开封迁入朱阳关,这儿便成了为期4个月的临时省会。
朱阳关是个古镇,历史上属虢地,系豫陕鄂三省之咽喉,因其战略地位突出,唐代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在此设关。北魏后,这里也设过县、镇及直隶分州等。朱阳关虽然是个关口,但因地处深山,多数时间这儿山寂人空,只有镇南边的老鹳河水日夜不停地流淌着。
然而,时光走进1945年,这个沉寂了千年的小镇突然拥进了成千上万名衣着光鲜的外来军政人员,一时间街道上人声鼎沸,四面山冈上岗哨林立,富商巨贾、阔太小姐、学生以及军人挤满了小镇。尽管小镇周围的各村建有许多官舍,但还是接纳不下这批超出朱阳关总人口半数的外来人员。于是,其他附属机构及其眷属都分散挤住在各巷、各村的民房里。凡是各家腾出的空房里,都挤满了达官贵人,甚至有不少人还挤住在草草收拾过的牛羊圈里。当地百姓当然不知其中的原因了,后来他们看到街道上一座布满岗哨的房门前挂着“河南省政府”的牌子后,才明白了一切。
发生在1944年春天的“中原事变”使河南省绝大部分地区沦入日寇之手,只剩下卢氏县和西峡县等小部分地区。万般无奈之下,国民党河南省政府决定西迁到卢氏县朱阳关镇。当年秋天,国民党河南省政府密派一名建设厅官员到朱阳关监修住房,因为战事,这些房屋修造简便,于次年2月基本完工,共建草房500多间。随后,省政府公职人员及家属陆续迁来。当时迁来的省政府机关为民政厅、财政厅、建设厅、教育厅四厅,还有秘书处、会计处、警务处、田粮处、交通处、卫生处、文秘处、人事处共八处,另有河南民国日报社等。当时,丢失了河南省大部分土地的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就住在朱阳关,据说他还带着小老婆。
随着国民党河南省政府迁驻朱阳关,省内其他独立机关也都陆续迁入卢氏县的其他乡镇,河南农工银行总行及其钞票承印公司驻文峪乡窑予沟,国民党中央考铨部豫陕冀鲁皖铨叙处驻县城附近的灰胡同村,河南省高等法院驻代家村、南窑村……成千上万的官员及其家属一窝蜂似的拥塞在狭小的朱阳关,在衣食住行、学生上学、文化生活等方面,自然给小镇带来了畸形的繁荣。就连以前只在城市里才有的交通工具如轿车、人力车、三轮车等,此时也在朱阳关时兴起来。这些都市文化的融入,给朱阳关注入了新鲜的文化气息。外地人不禁感慨:朱阳关变成小洛阳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党河南省政府各机关在朱阳关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庆祝活动。大街小巷张灯结彩,鞭炮声、锣鼓声响彻云霄,民国日报社人员到处散发传单、捷报。当年中秋节过后,国民党河南省政府及其所属机关都陆续迁回开封。随后,学生们也都迁回了原地。
朱阳关镇喧腾一时的畸形繁荣也就随之消失了。留给朱阳关的,除了几块碑石外,就是空旷荒芜的几百间草房和后人对此片段的记忆……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