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王家官宅 卸任县令所建 依稀当年气派
王家官宅 卸任县令所建 依稀当年气派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11/13 14:53:29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高墙翘脊

王家官宅后楼

王氏祖祠外的石狮

 

  洛阳这块沃土,孕育出博大精深的河洛文明,其底蕴之深、种类之广、影响之大,在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独树一帜。其中,古建筑、古民居作为河洛文明沧桑变化的见证者,如今散落在洛阳的角角落落,它们或风采依旧,或少人问津,或已为残垣断壁……即日起,本报推出《河洛古建》栏目,带您探寻这些古建筑的建筑风格、艺术价值,发掘它们背后的珍闻逸事、历史渊源。敬请关注。

  正门旁的院墙虽为后人垒砌,但院内青松足见宅子年代久远;院内建筑虽不同程度受损,但残留的青石阶、木房梁足以彰显古宅用料考究;飞檐翘脊虽已无往日风采,但“砖包檐”等古宅细节诠释着主人身份……这里就是位于伊滨区庞村镇彭店寨村村北的王家官宅。

  “砖包檐”显示主人实力

  “我们祖上是从明朝时迁来的,目前王氏后人有200多人。”彭店寨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安祥说,自己打小就生活在王家官宅里。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这座位于村北的古宅。

  古宅正门坐北朝南,青砖垒砌。院子南北进深有10余米,院墙高五六米,亦由青砖垒砌。“院墙高是因为古宅内的建筑多为两层,这足见房主的身份不是寻常百姓。”王安祥说,古宅由青砖垒砌的院墙上,间或有长约1米、宽约10厘米的青石板铺在墙体内,起到类似钢筋的加固作用。不同寻常的是,古宅的椽木不外露,而是青砖裹就,被称为“砖包檐”……这些都是寻常百姓财力所不能及的。

  进入古宅,只见因多年无人居住,院内杂草丛生,堆放着不少从房顶脱落的梁木、椽木,这些木材经上百年风雨侵蚀,仍质地较好,少有腐坏。拨开杂草,我们发现院内台阶、地面均是青石板,古宅用料、选材的考究可见一斑。

  王安祥称,古宅原来由前临街、大过厅、12间厢房、后楼等组成,其中,各有6间厢房位于院子两侧,如今仅西侧部分房屋尚存,且屋顶有不同程度受损。相比之下,后楼保存较好,飞檐翘脊,有七八米高,楼内楼层铺板、木梯已被拆卸……

  据介绍,王家官宅已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系县令卸任还乡所建

  这座做工考究的古宅是何人所建?

  王氏后人、70多岁的王德军称,明洪武二年(公元1368年),王姓始祖王老五迁居彭店寨村,世代繁衍。到清乾隆年间,王氏族人丙耀高中举人,任安徽泗州五河县令,任职数年。其间,他清正廉洁,身体力行,秉公办事,深受百姓爱戴。

  相传,清乾隆皇帝的女儿出嫁,王丙耀为官清廉,拿不出像样的贺礼,只得进献五河县当地产的蜡染粗布,谁知竟颇得皇帝女儿喜欢。乾隆皇帝龙颜大悦,除赏赐王丙耀本人外,还免除五河县百姓三年赋税。

  之后,泗州连年发大水,王丙耀带领群众修堤筑坝,昼夜守护。他及时上报灾情,恳求乾隆皇帝三次调粮,助百姓渡过难关。待王丙耀卸任还乡时,五河百姓沿街相送,依依不舍。

  后来,王丙耀回乡建房,建南北两院,自己家住在北院,兄弟家居于南院。古宅南北两院由一村道相隔,南院虽做工也颇为考究,但其规模、规格均不及北院。

  王丙耀还特别重视家乡教育,在修建自家宅院时,他还出资修建书院。“书院位于古宅后门北边,王丙耀亲任教书先生,召集村里的孩子们读书,分文不收。”王安祥说。

  “一劈两半”的传说

  距离王家官宅不远,有一座王家祖祠,建造年代不详。如今,在王家祖祠山门前,立有两尊石狮。这两尊石狮,原先位于王丙耀的墓道处,后被后人移至此处。

  走进祠堂,我们在东侧的陪殿内,见到了王丙耀的墓碑。墓碑通体青石,上有“皇清特受文林郎原任安徽五河县王公丙耀君之墓嘉庆二十四年三月”等字迹。在碑身右侧,有道长约30厘米的裂纹,较为明显。在彭店寨村,关于墓碑上的裂纹,还有一个传说。

  古人认为,当官的都是天上的星宿。相传,王丙耀自小聪明伶俐,善于画符。一次,丙耀贪玩,在符纸上画出关老爷的模样,没承想竟把关老爷招来了。关老爷命令丙耀画符将其送回,然而,丙耀只会画符招人,不知如何送人,这可把关老爷气坏了,说道:“若你不是五河县,定将你一刀劈两半……”

  “王丙耀活着时,关老爷拿他没办法,但等他去世了,关老爷就把他的墓碑‘一劈两半’了。”王德军笑着说,这个传说在村里广为流传。

(作者:张志军 责任编辑:曾玉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姚崇泣泪避灾祸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