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金振玉声 铁线情怀——杨琛篆刻艺术
金振玉声 铁线情怀——杨琛篆刻艺术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9/30 9:16:2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杨琛,河南省开封市人,汉族,1970年生。现为开封市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市人大书画院理事、河南省《公民与法》杂志特邀书家。

        他弱冠师从佟培基先生研习书法。

        其篆刻崇尚传统的生发去延伸而光大,追求气息松动、灵活而不失铿锵顿挫,营造出气度高华而寓变动之趣。

        在中国艺术流派纷呈的诸种门类中,篆刻是一种极为独特的存在。千百年来,篆刻早已镌刻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人们提到它,常常称其为“金石”。“金石”,这两个字在中国被解释为青铜器和石刻。“金石”又被来解释篆刻,可见这方寸之间,是何等的宽厚博大,又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在文人眼中,“篆刻与书法相比,多的是金振玉声,与绘画相比,多的是气格高古。篆刻疆域比起字画来,它的人文气象可能要深沉和辽阔得多”。也许,正因为篆刻比字画更多一些深沉与辽阔,才让杨琛深醉其中,挚爱之忱,经30年而不曾稍减,则情之弥深、爱之弥切。
 
        开封是一座文化古城,文化底蕴极为深厚。自幼耳濡目染,杨琛喜爱上了纸与墨的艺术。最初,杨琛师从河南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著名书法家佟培基教授,习书经年,登堂入室,走进了艺术的大门。杨琛早年临摹石鼓篆籀,犹爱玉筋小篆,后专工小篆,辟印学蹊径,为后来治印打下坚实基础。

        在墨海浸淫多年,杨琛迷上了方寸之间的篆刻。作为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篆刻迄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秦汉之际,篆刻象征信用与权力。明清以降,篆刻则变为文人倾诉的一种情怀。杨琛研习篆刻,即将“金石”作为自己艺术倾诉的独有情怀。

        杨琛早年取法浙派,其后精研赵之谦、邓石如,心追秦汉,意会前人。杨琛对周秦古玺用功尤深,悟其精髓。又以深厚的秦汉印为基础,后痴迷宋元细朱文。除秦汉古印与细朱文外,杨琛还悉心钻研清代各流派印,其中尤其倾心于吴让之、赵之谦等。他博采吴让之、赵之谦、许三庚等大家之长,其印品既有工稳流美、轻云出岫的风神俊逸,也有形如铁线、瘦健有神,不乏峭拆挺拔、跌宕利落的“金石”之气。

        杨琛治印,师古而又泥古,法古而不囿于前人藩篱。他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注入新的、自己的理念与手法,形成自己的独特面目。杨琛印以朱文印居多。其朱文“以六书为准则”,圆劲秀丽,尚存宋元遗风。杨琛所作圆朱文印,工稳平实,穆然恬静,已非一般宋元细朱文印所能比拟。已故著名金石家、宣和印社社长尚仁义先生曾言:“杨琛能在筷子头大小的印石上篆刻多字印,没有静气、刀法、用篆之功力,非一般印人所能为之。”

        治印之余,杨琛于书法用功尤勤,兼擅篆隶。他的篆书有刀锋,书中有印,以印入书,纸上若有石,笔中若有刀,不拘一格,挥洒自如。杨琛篆书入印,故其印作以朱文为主流,形成了流畅飘逸、淳古拙重的印风。前些年,著名画家王威扇面画集出版,在画集扉页标题上即有一方杨琛篆刻的元朱文章。

        杨琛研习篆刻,有一种难得的淡定与从容。无论当代所谓的新印风如何风起云涌,他都笃定自若。他不求闻达,淡泊名利,为人谦和自守,但对时俗与流弊则藐之若敝屣,因为他认同林散之先生的一句名言:“得时名者易,使史名者难。”
(作者:卢浩然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