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清明上河图"实为盛世危图?大胆讽谏宋徽宗未接受
"清明上河图"实为盛世危图?大胆讽谏宋徽宗未接受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9/23 9:20:3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画中数十兵卒,没有一个像样

        余辉认为,张择端在《清》卷里描绘出庞大的社会场面、丰富的生活细节,不可能是遣兴之作。“他所表现的、特别是反复表现的事物必定是他强调的问题,画中充满了他对周边事物的好恶和期待。根据他画什么、删什么,可洞悉到画家的政治态度与思想。”

        《清》卷中,“望火楼”无人把守形同虚设,“潜火兵”的营房改为饭铺,军巡铺改为军酒转运站,河道无人巡航,满船的私粮在京师囤积,督粮官却无影无踪,城门无人防守,胡人随意进出,士兵精神懈怠……“画中绘有810 多人,涉及各行各业,画中绘有数十兵卒和马弁,其中竟然没有一个像样的兵。这样的描绘重重地鞭挞了懒惰的宋军。其绝妙的讽刺性构思体现出画家‘狡黠’的个性、黑色幽默的手段,饱含了他对当时社会的评定和批判。”

        余辉指出,张择端在描绘徽宗朝初年商业繁荣的明线背后,交织着另一条看似热闹却令人心悸的暗线:通过表现惊马闯郊市为伏笔,铺垫出全卷矛盾的视觉中心,船与桥的险情和桥上文武官员争道交织成的矛盾高潮,还有前后出现的军力懈怠、消防缺失、城防涣散、国门洞开、商贸侵街、商贾囤粮、酒患成灾等场景。张择端以画曲谏,提出对城防、安全、交通等诸多社会问题的忧虑。“张择端充满了善意,以曲谏的方式作画,向宋徽宗告诫种种社会危机和国家隐患,以求及时挽回败政。”

        大胆讽谏惜未奏效

        张择端在画中大胆暴露危机、针砭时弊,是什么让他如此毫无顾忌?“这种政治勇气来自于北宋特殊的政治背景,即台谏制度。”余辉说。

        北宋朝政从立国之始对谏者就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这来自于宋太祖“文德致治”的基本国策。北宋的谏言方式,越往后越激烈,参与者也越来越多,不仅有朝官谏上,而且还有杂剧家、画家等艺术家参与,以文学艺术形式进谏的现象成为普遍。

        与此同时,北宋后期,贫富对立、亡国危机日益凸现,一种怨愤的情绪蔓延全社会,形成了百姓仇官、清官仇贪的愤懑之情,也浸透在北宋画坛、文坛中。“随着矛盾不断尖锐,文学艺术家更加大胆、直接地参与抨击时政的言论,表达民怨,其中最大的艺术特性就是增强了讽刺的艺术手段。”

        余辉认为,《清》卷中的讽谏因素不是孤立的,是徽宗朝戏剧和文学通行的表现手法,这是当时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所默认的,从侧面体现了北宋朝政对言路的开放程度。“徽宗在登基的1102年昭告天下,要求官员们对他的执政提出意见,提得对的奖赏,提得不对的按大宋规矩不予追究。”

        “很遗憾,这件作品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余辉说,当时的宋徽宗迷恋精绘祥瑞和吉兆,他看出画中用意,不愿收藏,只将该图赏赐给外戚向家,“他又错过了历史给予的一次机会”。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下一篇: 《雪景寒林图》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