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朝首位都汴帝王录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9/16 8:39:0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汴梁形胜甲天下,夷门自古帝王都。八朝古都开封,自4000多年前的夏朝开始,先后被魏、梁、晋、汉、周、宋、金,大大小小八个朝代定为国都。这里使用的是历史上当朝正式的国号,而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的前缀“后”与“北”,是后人为区别历史上与其同名的朝代所加,谓之“史称”。八个王朝首位都汴的帝王分别是夏帝杼、魏惠王、梁太祖朱温、晋高祖石敬瑭、汉高祖刘知远、周太祖郭威、宋太祖赵匡胤、金废帝完颜亮。这八位国君虽都是当朝首位以开封为国都之帝王,但并非全是打天下的开国之帝,像夏、魏、金三朝系继位的帝王由他处迁都于开封的,而后晋、后汉两朝则是开国皇帝由他处迁都于开封的,与梁、周、北宋三朝开国皇帝建都开封有所不同。认识一下这八位当朝第一个都汴的帝王,对深入了解名城开封的历史文化,领略开封王都皇城的兴衰起落,乃至中原文明、华夏文明的渊源,或别有一番意味。
一
夏帝杼是夏王朝的第七位王,也是第一个当朝首位都汴之帝王。夏王朝是我国从原始氏族过渡到奴隶制国家的第一个王朝,是统治权力的移交由禅让变为世袭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开封历史上为国都的第一个王朝。在2000年9月结题的国家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前,没有夏商周三代准确的断代时间,只有夏商周三代各王的世系记载,也无各王在位的具体年代。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夏王朝起止时间为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但海内外学界至今结论各异,莫衷一是。夏王朝存在的时间从483年到431年就有8种说法。这4000年前的一代之王和有关史料虽然云绕雾罩,但大历史的脉动十分清晰,夏帝杼及老丘城的历史脉动永远不会消失。
先说夏帝杼。一种说法是,杼生于公元前2097年,公元前2041年去世于老丘,在位共17年。其父是夏朝第六位王少康,杼为其长子。他自幼随父颠沛流离,父亲少康忙于收拢旧臣遗民,聚积力量攻打篡夺了夏政权的叛逆寒促,谋划复国。成人后的杼勇猛善战,随父参加复国战争而且战功卓著。少康复国成功后勤政爱民,大兴农林水利,形成了史上所称的“少康中兴”。少康去世后杼继承了王位。史料记载,杼是一位杰出的兵器装备发明家,是历史上公认的盔甲和长矛的发明者。由甲、矛装备起来的杼的部队屡屡打败对手,夏之疆土日益扩大。
再说夏帝杼为何迁都老丘。杼在原来的夏都原城从病逝的父亲少康手中接过王权,5年后将王都由原城迁往老丘。当时,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生活着夏、商、东夷三大古族。夏帝杼迁都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完成父亲征服东夷人的未竟遗愿,凭着已较为强盛的国势和武装优势,征服靠近位于中原东部的东夷部落,扩大夏王朝的天下。老丘这一带曾经是夏后禹的母族所在地,也是大禹当年成就大业的发祥地之一。这里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发展经济的基础较为雄厚。处于远古时期的第一个王朝,夏代部落氏族间冲突斗争十分激烈,再加上自然灾害和生产力低下,都城的规避迁徙就成了帝王们常用的最后一手。夏王朝历史上迁都就有12次之多。但例外的是,夏帝杼迁都老丘是一种主动的战略优势转移。夏王朝迁都老丘后,历经杼、槐、芒、泄、不降、扃六王,长达216年之久,占夏王朝存在时间近一半的历史,更加证明了这一点。夏都老丘时代是夏王朝政权稳定、国家最为昌盛的时期。
古今史籍文献关于老丘的存在,其夏王朝国都的性质,其所在的地域范围都是非常明确的。但由于黄河的泛滥,在地面上它已无遗迹可寻。因为开封极为特殊的地质条件,使它的都城轮廓、王城规模、宫殿遗址等在地下至今没有直接的考古发现。八朝之开封第一都,我们脚下的老丘城仍然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国家又开展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其目标是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背景、原因、特点与机制。我省多处夏文化遗址列入研究项目之中,郑州大学为项目执行单位之一。夏都老丘遗址的探寻是否应该列入探源工程理当别论,不能让人理解的是在眼下的学界,一些学术的偏见却堂而皇之畅行于市场。一是夏都老丘的辅都说,二是古都开封能不能把夏都老丘列入其中。在一本专著中,河南大学朱绍侯教授于“古都开封”一节中写有“夏都老丘”内容,却被偏见之手所删除,而“古都洛阳”一节中“夏都斟寻”仍留文中。这类只拘泥一些考古发现的非大历史观所支配的认识,不利于学术研究的公正发展。一座规模惊人、超过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的老丘城夏都遗址的考古发现成果,在今后的某一天可能会登上海内外媒体的头条。也有可能因为某些客观与人为的原因,埋藏在地下深处的老丘城遗址永远见不到天日。既便如此,从中国大历史的角度看,虽然老丘城的城垣、宫殿、御道、祭坛等“硬件”十分神秘,但老丘城的历史“软件”如地脉、文脉、人脉仍是清晰的。夏帝杼是夏朝最有作为的帝王,把王朝推向鼎盛,铸就了老丘的辉煌。他是名城开封深厚历史文化的一位奠基人,夏都老丘是开封城市发展的第一个辉煌鼎盛期,也是华夏文化的一个杰出的发展时期,掀开了八朝古都开封的第一页。
二
魏惠王是魏国的第三任国君,也是战国时期诸侯各国第一位称王者,是第二个当朝首位都汴的帝王。经过商灭夏、周灭商的战争,亘古的华夏历史经过数千年的文明积累和社会发展,进入东周后期的战国时代。在此之前的春秋乱世、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及学术发展的黄金期。此外,经过无数次激烈的兼并战争,诸侯国的数量大减,最后只余下“战国七雄”,魏国是其中之一。一个《封神演义》般的传说时代宣告结束,一个有文献历史的帝国雏形初露端倪,甲骨文记载下杀人为常态的血腥文明退出祭坛,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之道游说天下,亚圣孟子游梁与魏惠王的对话,就是华夏文明浓墨重彩的一页。
先说魏惠王。魏惠王罃,生于公元前400年,卒于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他是魏武侯之子,公元前368年在同其兄缓争立的斗争中占了上风,于次年继位并改侯称王号称魏惠王。接手政权后,魏惠王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特别是他迁都大梁的决策,无论是对魏国的发展或是对大梁开封的发展,都是一项历史性的功绩。因为他把魏国的国都由安邑迁至大梁,因此也史称梁惠王。
再说魏惠王为何迁都大梁。公元前364年魏国迁都大梁的原因,一直有学者认为主要是为了“避秦”。其实当时,商鞅尚未入秦,更谈不上变法,并不强大的秦还谈不上对魏构成威胁,没有外来的危险需要躲避。魏惠王迁都大梁,主要并不是“避秦”而是为了争霸。魏惠王是一个雄心勃勃扩张野心十足的王者。迁都前的安邑地处晋南,偏离中原,地理环境不利于魏国称霸的需要,而大梁处于中原腹地,水陆交通发达,又是正统王朝的高台宝地,夏王朝200多年的王都就在老丘开封,迁都老丘的夏帝杼去世后回葬于禹王起家的安邑,1000多年后的魏惠王又由安邑迁往大梁。这种历史的回归,也是一种传统精神与风水文化的必然。自古以来,常常有人感叹开封无险可守反而为都,岂不知险关隘口,一夫当关,万夫难开,那是匹夫之凭借。风水宝地,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才是帝王之气象。这里所说的风水是什么,是大梁上风顺水地处中原的自然环境。全国八大古都,为何河南有其四?中原帝都情结,一直贯串着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以大梁为都城的魏国,历经魏惠王、魏襄王、魏昭王等六王,共存在140年。
魏惠王迁都大梁后,开始了对都城的大规模营建,一座宏伟的大梁城在中原大地突兀耸立。这是老丘为都千余年后,八朝之开封的第二个国都。魏惠王下令开凿人工运河鸿沟,使大梁城四周水道畅达。大梁一带的农业随之迅速振兴,很快成为当时中原农业最发达的富庶地区。鸿沟连通的水域促进了魏和各国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孟子游梁倡导的仁政思想,朱亥、侯嬴显示的侠客义气,更引领着大梁城的都市文化和社会走向,这是华夏文明的升级版。公元前225年,一个巨大的历史不幸在大梁城降临。魏国的宿敌秦始皇实施了蓄谋已久的水攻大梁之战,魏惠王开凿的鸿沟虽使大梁地区很快富足强盛起来,但鸿沟之水最后使大梁城陷入了灭顶之灾。魏惠王短短十几年所造就的大梁之奇迹,和秦始皇所导致的大梁城之废墟,在我国古代史中留下了一个偌大的历史反差纪录,在华夏文明中留下了一笔书写不尽的文化创伤。唐代大诗人高适与李白、杜甫一起游汴时写下了《古大梁行》七言长诗一首:“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便是聚焦大梁城昌盛与不幸的历史杰作,读后让人百味交加、感慨万千。大诗人高适雄健的笔锋让人扼腕,这是我们读史书时所感受不到的。魏惠王迁都大梁并缔造了它的辉煌历史,是开封城市发展的第二个辉煌鼎盛时期,也是华夏历史文化一个杰出的发展时期。
三
梁太祖朱温是后梁的开国之君,又是第一个当朝建都开封的皇帝。大梁城毁灭1000多年之后,经朱温之手汴州城头又树起国号“大梁”的皇旗。唐末“安史之乱”以后,大唐盛世荣光不再,各地藩镇恃兵跋扈,群雄四起。唐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朱温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后又改立昭宣帝。不久,他代唐称帝,自行即位,开“大梁”之国,史称后梁,中国的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这是一个封建分裂割据的时代,用《新五代史》撰者欧阳修的话说,五代“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置君犹易吏,变国如传舍”。天下大乱,战火不断,生灵涂炭。张艺谋拍摄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影射的就是五代后唐一场残酷的宫廷政变,是五代乱世的一个缩影。
先说朱温。朱温又名朱全忠、朱晃,宋州砀山(今江苏砀山县)人,生于公元852年,卒于公元912年。他幼时家贫,成人后不爱劳作,以雄勇自负,25岁时参加了黄巢起义军,勇猛善战,多有战功,30岁时叛变降唐,直到公元907年篡位登基,改汴州为东都,在位5年。朱温一生荒淫无度,连其儿媳也不放过,后被儿子友珪杀害。
再说朱温为何建都开封。朱温虽是风流无耻之君,但其狡谲过人,有雄韬大略,也算终成大业。公元883年,他授领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后就一直在宣武军驻地汴州掌管军政大权。这时的汴州,已是唐王朝统治中原乃至东方的军事重镇。重要的是,唐代末期李氏中央已完全失去了控制局面的能力,战乱使长安、洛阳基本失去了王朝首都的功能,而朱温掌握下的汴州各种地位却不断抬升。水到渠成,公元907年,朱温称帝,建都开封已成必然。从千年前的梁惠王迁都大梁,到梁太祖开国后梁建都原是大梁的汴州,这也是华夏文明中一种地域的文化选择与传承。后梁建都汴州为东都,历经梁太祖、梁末帝共计15年,此外朱友珪杀父夺位移都洛阳一年。
以汴州为都城,朱温是早有准备的。在宣武军节度使军镇治所、刺史衙署所在地,他即位前已开始营建玄德殿、金祥殿等数座宫殿。这些宫殿的遗物遗址,为后来的后晋、后汉、后周、北宋的皇宫所继承。如果说开封城摞城、龙亭宫摞宫的话,摞宫的最下部应该是后梁的皇宫玄德、金祥诸殿,而不是魏都大梁的宫殿。因考古勘测结果表明,魏都大梁的宫殿区在今仁义胡同一带。朱温称帝后下有诏书:“宜升汴州为开封府,建名东都,其东都(洛阳)改为西都,仍废京兆府为雍州祐国军节度使。”即开封成为首都,洛阳仍为陪都,长安则降为雍州。关于开封府的建置,朱温属于首创,其对后世影响巨大是全国京府中之罕见。开封府名称历代相传,保持千年,也是八朝之开封第三都所开创的一块历史性的府衙品牌。
四
晋高祖石敬瑭是后晋王朝的开国皇帝,生于公元892年,卒于公元942年,自公元936年至公元942年在位7年,其“儿皇帝”之称,在中国历史上可谓臭名昭著。
石敬瑭年轻时,寡言笑,喜兵书,后入伍行效力于后唐李氏王朝,官至河东节度使,镇守山西太原。在后唐内部的猜疑反叛中,石敬瑭外求契丹内檄诸镇。在后唐清泰三年即后晋天福元年五月,石敬瑭造反。后唐大军围攻太原,形势危急。他立即使用认贼作父的伎俩,向契丹求救:一是父事契丹,二是割让幽云十六州,三是年供奉布帛30万匹。九月,契丹主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大军前来解救。《新五代史》中记载:“敬塘夜出北门见耶律德光,约为父子。”是年,石敬瑭大耶律德光整整9岁。唐军败后,十一月,辽太宗册封石敬瑭为帝,改元天福,在太原的柳林即位。灭后唐后,后晋定都洛阳,石敬瑭称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从此中国历史上有了“儿皇帝”这个可耻的称谓。石敬瑭在洛阳为帝时间很短,常被忽略。他嫌弃洛阳城市破旧,就决意迁都汴州。
石敬瑭迁都汴州,沿袭后唐所继承的后梁京城东都之城郭,虽也“务农桑,以实仓库;通商贾,以事货财”,但因其在位时间很短,国内反对屈服契丹的战事不断,这个第四位都汴的帝王根本谈不上对开封城市的营建。反倒因为他这个“儿皇帝”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的父皇,使20多年后建立的北宋王朝完全失去了一道天然的军事屏障。后晋历经晋高祖、晋出帝二帝,共计存在10年。(上)
(作者:汴浚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