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古典诗词中的夷门
古典诗词中的夷门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8/31 8:33:3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夷门原为战国魏都大梁城东门,后成为开封的代称。公元前257年,守门小吏侯嬴,向信陵君推荐朱亥并献奇计,成功上演一出窃符救赵的历史活剧。100多年后,司马迁访大梁废墟,寻夷门故址,并在《史记》中生动刻画了信陵君仁而下士、 侯嬴为知己而死的形象。从此,古都夷门引发众多诗人词家凭吊吟咏、感慨抒怀……
        讴歌追念 
        唐代王维,写有七古《夷门歌》一首:“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作品先交代七雄争霸下秦兵攻赵、邯郸被围而魏王首鼠两端的危势,接着写信陵君礼贤下士,点明侯嬴和朱亥的身份,最后写侯嬴为信陵君策划窃符的良谋和刎颈的豪迈。诗作歌颂了侯、朱二人的冲天意气和豪侠精神,赞扬了信陵君不以富贵骄士的政治风度。 
        李白在长诗《博平郑太守自庐山千里相寻入江夏北市门见访却之武陵立马赠别》中引吭高歌:“大梁贵公子,气盖苍梧云。若无三千客,谁道信陵君。救赵复存魏,英威天下闻。邯郸能屈节,访博从毛薛。夷门得隐沦,而与侯生亲。仍要鼓刀者,乃是袖槌人。”在《侠客行》中也赞颂道:“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公式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周昙在其《春秋战国门》中赞美公子无忌和侯嬴、朱亥“能怜钝拙诛豪俊,悯弱摧强真丈夫”“赵解重围魏再昌,信陵贤德日馨芳”“屠肆监门一贱微,信陵交结国人非。当时不是二君计,匹马那能解赵围”。唐尧客在《大梁行》中也赞美窃符救赵的壮举:“雄哉魏公子,畴日好罗英。秀士三千人,煌煌列众星。金槌夺晋鄙,白刃刎侯嬴。邯郸救赵北,函谷走秦兵。” 
        诗人王恽,历经南宋、金、元三朝,汴京沦陷,惨遭掳掠,诗人“垂鞭醉入宫城去,一片伤心画不成”。(《汴梁清明》)他想到了夷门和信陵君,其长诗《信陵公子行》追念公子高义,赞扬侯嬴智慧“春风猎猎吹轻裘,联镳来作夷门游。令人远忆魏公子,径上吹台最上头”“饥肠自古出奇策,功成何害屠沽流”“英雄割据虽已矣,高义凛凛横清秋”。 
        元末明初诗人高启,以《大梁行》一诗赞美信陵君:“信陵真是贤公子,富贵不骄天下士。已访侯嬴到里门,复迎朱亥经屠市。倾身折节世莫同,缓急竟赖斯人功。邯郸秦军一椎破,七国震动闻英风。” 
        明代刘基在《结袜子》中赞扬信陵君礼贤下士、围魏救赵的英名:“倾家待国士,倒屣延豪英。诣门谒朱玄,虚左上侯嬴。袖椎夺兵符,救赵蜚英声。”祥符人李濂,慕信陵君、侯生为人,其《夷门》诗曰:“不听侯生计,胡收晋鄙军?却秦功绝世,存赵誉流芬。” 
        感慨抒怀 
        唐代高适,曾与李白、杜甫同游汴梁,他有长诗《古大梁行》一首,诗作叹荒城遗墟:“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忆魏都繁盛:“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抒凄凉之情:“遗墟但见狐狸迹,古地空余草木根。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 
        金人刘祁,曾随祖父、父亲游宦开封,诗作《夷门》追怀夷门荒迹,格调慷慨悲凉:“七国争雄古战场,千年遗迹已销亡。信陵谩有空名在,壮士犹闻侠骨香。霜落大荒秋草白,风生远道暮尘黄。停车且醉夷门酒,莫动悲歌易慨慷。” 
        元人傅若金的《汴梁》,写古城荒凉之景,悲凉之气扑面:“汴上荒城绕故宫,山头危石堕秋风。夷门市起闻嘶马,梁苑樵归见断鸿。斗草尚余残后碧,进花无复盛时红。欲登高处肠先断,满目闲愁赋未工。” 
        明代高启在《大梁行》中抒发古城荒废的悲慨:“立马尘沙日欲昏,悲歌感慨向夷门。豪华多少同销歇,独有高名今尚存。”李濂的《夷门歌》,赞美侯嬴豪迈,抒发吊古惆怅:“卧内虎符初入手,壮士胸中血一斗。北救邯郸西却秦,五霸之功今复有。侯生志气何雄豪,功成刎头如拔毛。秋风吊古夷门道,惆怅荒城空绿蒿。” 
        到了清代,诗人以夷门入诗,多在凭吊怀古中写悲凉、表感伤。如钱金甫的《汴城作》:“东方百雉古夷门,往迹苍凉那复存。七十老翁能献策,三千宾客竟谁论。抱关岂合当虚左,知己从来盛感恩。伫立不禁凭吊意,断笳哀角近黄昏。”丁日乾的《过汴城》:“千年梁苑迷秋草,几树夷门集暮鸦。遗事空劳凭吊尽,那堪霜袒听琵琶。”袁式宏的《信陵馆怀古》,追怀信陵君的高风和功业,面对荒芜的信陵君祠无限惆怅:“抱关垂老得殊恩,下士高风自古尊。不信举烽传北境,宁羞执辔过夷门。却秦功业多辞让,存魏经纶付酒樽。此日荒祠频怅望,平沙无际月黄昏。”钱九韶的《汴梁怀古》,凭吊朱亥桥、侯嬴墓,抒发怀古幽思:“朱亥桥荒云似水,侯嬴墓断草如茵。星移物换夷门在,曾挂当年碧月轮。”汤然的《夷门》,追念信陵君高风,抒发荒凉之叹:“夷门驻马立踟蹰,烈士遗踪尚有无。公子若非虚左骑,侯生只合老穷途。风吹汴水孤村暗,木落秋城塞雁呼。日暮荒原何处望,千年颈血洒平芜。” 
        借古讽今 
        以历史题材为对象的咏史诗,除了凭吊怀古,还有不少诗人从当时的国势出发,结合自身命途,借助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讽喻现实,抒发情怀。 
        晚唐弊端丛生,国运衰微,咏史诗呈现繁荣。诗人李华,面对玄宗后期内政不修、滥事征伐的现实,写有《奉寄彭城公》一首:“公子三千客,人人愿报恩。应怜抱关者,贫病老夷门。”诗人以贫病而老的侯嬴自比,希望得到彭城公援引而一展才华,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自身价值的追求。 
        诗人汪遵,“拔身卑污,奋誉文苑”,他善以绝句咏史,写有大量的怀古诗。诗作或歌颂历史上的卓越人物,或借历史人物的遭遇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绪,或以历史上的兴亡来警告当政者,表达了对现实的深切关注。在《夷门》中,他写道:“晋鄙兵回为重难,秦师收旆亦西还。今来不是无朱亥,谁降轩车问抱关。”诗歌在颂扬信陵君战功的同时,讽刺了当朝统治者不能礼贤下士、使之报国无门的现实,在感慨历史人事中表达了人生的苦闷和伤,展示的是晚唐国势衰微下的真实心态。 
        同是晚唐诗人的胡曾,“天分高爽,意度不凡”“每览古今兴废陈迹,慷慨怀古”,其《咏史诗》三卷均为七言绝句。诗作从当时政治腐败、生灵涂炭的现实出发,“追述兴亡,意存劝戒”,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作品吊古悲歌,托古讽今,通俗明快,寄意浅白。在其《夷门》诗作中,诗人写道:“六龙冉冉骤朝昏,魏国贤才杳不存。唯有侯嬴在时月,夜来空自照夷门。”诗作表达了身处末世的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明代祥符人高叔嗣,“少窃不自度,思建功业垂不朽之誉”,颇有经邦济世之志。在其诗作《题东壁》中,诗人写道:“试走夷门道,徘徊会此身。抱关空有客,虚左有何人。”诗人路过夷门,追怀侯嬴遗事,抒发思古幽情:抱关者大有人在,只是识贤用之者乏人。联想起嘉靖年间严嵩专权、吏治败坏、边事废弛的现实,诗作令人愤慨顿生。 
        梦回故国 
        靖康之变,金灭北宋;崖山海战,元灭南宋。大宋遗民日夜盼望着朝廷早日收复中原,洗雪国耻:“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这是范成大表达收复失地的愿望。“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这是郑思肖抒发国家被灭后的悲痛和惭恨……在词人的笔下,大梁城夷门自然也成为家国的代称。 
        南宋词人孙道绚,填有一阕《滴滴金·梅》,词曰:“月光飞入林前屋。风策策,度庭竹。夜半江城击柝声,动寒梢栖宿。 等闲老去年华促,只有江梅伴幽独。梦绕夷门旧家山,恨惊回难续。” 
        这是一个洒满月光的夜晚,清冷的月光透过树林,照进了屋内;庭院里,寒风吹过竹子,发出簌簌声响。此时,夜已深,更夫巡夜的击柝声传来,惊得树梢上栖息的宿鸟也一阵躁动。这就是词人身处的环境。显然,在这样的夜晚,独居一室的词人没有入眠。为什么?词的下阕告诉了读者。原来,时光无情,年华飞逝,词人已经老了,但不是老在家园故国,而是异乡江南,并且,身边只有江梅陪伴孤独的自己。处境凄凉的词人,此时当然对故乡魂牵梦绕,然而,词人只能在虚幻的梦中回到故乡夷门,因为故乡早已沦陷。词的结句更是凄然:被风声、柝声惊醒之后,词人渴望回到故乡的梦境再也难以继续了,回到现实,依旧是不尽的清冷。在这首词中,终老无依的词人,在家仇国恨中想到了夷门,以轻细笔触,诉说凄凉之情,读之令人顿生凄凉之感。 
        宋元之交的散曲名家冯子振,作有《鹦鹉曲·夷门怀古》一首:“人生只合梁园住,快活煞几个白头父。指他家五辈风流,睡足胭脂坡雨。说宣和锦片繁华,辇路看元宵去。马行街直转州桥,相国寺灯楼几处。”曲作文笔淋漓痛快,以“快活”做障眼法,写自己在汴京城的所闻所见:“几个白头父”们,在津津乐道中追忆缅怀北宋都城东京的风流,特别是宣和年间元宵节里御街、马行街、州桥、相国寺等处的繁华。作者抒怀写志、吊古伤时,在看似豪放中表达的是对故国的深深怀念。
(作者:邓高峰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麦糠巷的记忆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