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古代科举考试防作弊法
古代科举考试防作弊法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8/11 18:59:31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科举制度是隋炀帝创立的。在此之前,官员大多从“官二代”中选拔,隋炀帝觉得这样不好——有些“官二代”根本就是窝囊废,只会拖自己的后腿。为了笼络人才,隋炀帝迁都洛阳后,开始推行科举制度。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给普天之下的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就业”机会。
 科举考试很难,能出人头地者凤毛麟角,有些读书不精者就铤而走险,找人替考。从隋朝到清朝,科举制度沿袭了1000多年,其间代有枪手出。古人的作弊方式大致分两种:一种是在考场外替考生做题,然后设法把答案传到考场内;一种是直接冒名顶替,录取的时候考生本人再出面,美其名曰“一炷香”。
 据说,清乾隆年间,考生刘某给了自家私塾先生60两银子,请其代考,可他的老师太老了,年龄不符,只得剃了胡子装嫩。剃了胡子就能骗过考官吗?没那么简单。古代没有照相机,准考证上没照片,这确实有利于枪手钻漏洞,不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考官也不是吃闲饭的。打从唐朝开始,朝廷就采取种种手段验明考生正身。
 洛阳是唐代东都,就以唐代科举考试为例吧:史载,凡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考生,得写清家庭背景交给朝廷备案。考生们还得五人一组互相担保,其中一人作弊,其他人就得担责任,即该组考生三年内不准再报考。洛阳考生李贺因此吃了大亏。李贺才华出众,没有和其他考生联保,而是请名人韩愈担保。后来他考了河南府第一名,其他考生嫉妒他,纷纷举报他违规。李贺没作弊,违啥规了?报告,他对他爹不孝!李贺的父亲叫晋肃,“晋”与“进”谐音——李贺考进士犯了父亲的名讳,所以他一辈子不能考进士。
 在这种舆论监督之下,考生本人都“躺枪”,枪手就更不好混了。据说,清代考生在参加乡试前须到县衙登记年貌册,详细填写祖宗三代及老师、邻居、保人的信息,还有考生本人的体貌特征,以防冒名顶替。
问题是,同样的文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遇上行事古板的考官,就要闹笑话了。
 相传,清代有个名叫胡希吕的考官,好钻牛角尖。他把准考证上写着“微须”而本人有胡须的考生都轰出了考场:“‘微’就是‘无’的意思,你们这些长胡子的家伙一定是冒牌货。”考生大呼冤枉:“大人啊,‘微须’是说胡子短,不是说没胡子呀!照您这么讲, 乾隆皇帝‘微服私访’,难道是不穿衣服乱逛?”至于这名考生究竟是本人还是枪手,那就不好说了。没有照片,没有指纹验证,身为一个现代人,有时候真替古代考官着急。
(作者:张丽娜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