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北宋杨家将:满门忠烈 永载史册
北宋杨家将:满门忠烈 永载史册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8/7 9:08:37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在大宋历史舞台上,征战沙场,与辽军抗战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而在抗辽保卫疆域的战史上,杨业带领的父子兵在抗辽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写过一篇《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的文章,文章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杨家将的故事在当时社会各个阶层广泛流传。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著名文学家苏辙写过一首诗,诗中称“过杨无敌庙”。苏辙是北宋人,离杨业去世的年代并不算太远,他的诗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杨家将的故事在宋代的影响力。 
    如今,北宋抗辽民族英雄杨家将的故事广为流传,并被改编为电视剧、电影等进行传播。我市的天波杨府也迎来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参观。 
    盛夏时节,到天波杨府旅游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参观者。在他们的心中,在这个集历史文化和宋代建筑群为一体的大型园林里,有杨家将的英魂,到这里参观能感受到杨家将的英雄气概和民族节操。 
    北宋早年,在汴京城西北角、天波门金水旁,有一座名为天波杨府的大院子。天波杨府很不简单,是北宋名将杨业的住地,杨业膝下有七子,他们征战沙场,为国争光,就连杨家的女将也威风凛凛,名传千古。 
    北宋名将杨业,又名杨继业、杨令公,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杨业的父亲杨信,曾任后汉的麟州刺史。杨业小时候非常侠义,擅于骑射的他喜欢打猎,每次出去打猎收获的猎物总比别人多。虽然他读书不多,但性格忠诚、刚烈,且足智多谋。 
    后汉被后周所灭,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建立北汉。当时,16岁的杨业作为保卫指挥使跟随刘崇作战,骁勇善战的杨业这时已经远近闻名,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 
    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三月,辽国命西京大同府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率10万骑兵杀奔雁门关,又一次大举攻宋。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的杨业率领数百精干的骑兵绕过辽军,在敌后迂回,从雁门关北口向南袭击辽军。辽军攻关受挫,身后被杨业带领的骑兵包围,顿时乱了方阵。这时,雁门关守军趁势掩杀过来,前后夹击,辽军大败溃逃。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雁门关之战。雁门关大捷中以少胜多,而且损失较小,作为这场战役的指挥者扬业,再一次以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的光辉形象站在了世人面前。雁门关大捷打击了契丹族的嚣张气焰。 
    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军北伐,分三路攻辽,潘美、杨业的队伍为西路军,潘美为部署,杨业为副将,王公式为监军。起初进展顺利,连续收下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朔(今山西朔县)四州。正合谋如何继续向东攻进,与中、东两路宋军合围幽州(今北京)。这时东路军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县境)被击溃,中、西二路被迫撤军。 
    宋朝廷下命令让西路军掩护四州之民向宋境内迁移,由于人口较多,行动不便,导致大军在撤退过程中较为迟缓,这时辽军乘胜追击,情况危机。杨业约定潘美、王公式率军在陈家谷口(今山西朔县南)接应,自己率军冒死迎击敌军,以掩护大军及百姓撤退。但潘、王听说杨业陷入辽军重围,非但没有派去援兵,反而自己先行逃退。杨业拼死作战,在陈家谷口苦苦等待援兵,依然不见援军接应,继续率残兵与众敌苦战,终因寡不敌众,杨业负伤坠马被俘,上万宋军被歼,其预定任务——接应三州军民没有完成,“自是宋守云、应诸州者,闻继业死皆弃城遁”,辽军收复四州地,且得其人民。 
    史书记载,杨业被俘后,不失气节,拒不向辽军求饶,三日而死。 
    杨业有七个儿子,也都是忠心耿耿的爱国英雄,其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镇守边关20多年的杨延昭。杨延昭,原名延朗,后改名延昭。杨延昭镇守河北正是为了对付契丹,契丹人非常害怕他。 
    史书记载,杨延昭幼年时沉默寡言,由于受军旅生活影响,他时常和小朋友们在一起摆列阵式,做打仗的游戏。杨业每次出外征战,都要带着杨延昭随行,让他直接参加战斗,以锻炼和培养杨延昭带兵打仗的胆量和本领。 
    杨业在北伐中受伤被俘绝食而死。杨延昭离开山西前线,回到郑州守丧。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宋太宗为防止江淮浙陕的灾民起义,分别派出八个使者巡视灾区,镇抚灾民。杨延昭受任为淮南都巡检使,出巡淮南东西两路各州。在完成这一任务后,又改定远军。定远军也称永静军,它控制着自河北入山东的通道,是沧州和德州间的重要军事据点。 
    咸平二年(公元999年)七月,宋真宗得知契丹驻兵幽州,并将大举南侵的消息。为了进行抵御,任命宿将傅潜为镇(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县)、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统兵8万,出屯定州(今河北定县)。杨延昭这时也从定远军改调保州沿边都巡检使,负责警备保州(今保定市东北)、广信(今徐水西)、安肃(今徐水县)三州军。从此,他又走上了抗辽最前线。 
    杨延昭受任保州沿边都巡检使后,遇上辽军大举南侵。他派副手同巡检杨嗣屯保州,魏能屯粱门,自己亲赴最前沿之遂城(今河北徐水西北),以抵挡辽军的前锋。这年九月初,萧太后及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20万大军,越过易水,攻破遂城西北的宋军前沿据点狼山,然后集中全部兵力进攻遂城。 
    杨延昭飞书告急,请求增兵援助。可是河北大帅傅潜怯懦无能,不敢发兵出战。遂城被辽军围困。遂城是个小城,城中守军不满3000人,辽军势众,攻打甚急,加上萧太后亲临城下督战,城内军民人心惶惶,情况十分危急。杨延昭则从容自若,发动城内全体居民壮丁登城,披甲执械,日夜防守,指挥部队一次又一次地打退辽军的进攻,一直坚持到十月,此时,北方来了一股寒潮,气温骤然下降。杨延昭急中生智,乘着夜间,发动全城壮丁浇城,一夜之间遂城成了冰城。这样,契丹兵不但无法攻城,连走动都会滑倒,因此,不免手忙脚乱起来。萧太后无计可施,又分兵去攻梁门。梁门在魏能的坚守下,攻打不下。于是辽军不得不放弃遂城、梁门,向南攻泰州(今河北满城)。杨延昭乘势领兵开城出击,辽兵仓皇溃逃,把许多兵器都丢下了,宋军获全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遂城之捷。杨延昭从此威震边庭,以功受莫州(今河北任邱县)刺史,杨嗣、魏能也分别升任保州和郑州刺史。 
    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正月,宋真宗得知萧太后又集结大军于幽州,准备再次大举南侵的消息,于是,命令杨延昭、魏能、田敏、张凝等四将各领兵5000人,分屯于保州、遂城、北平砦(今河北定县)、泰州(今河北满城),作为抵挡辽军进犯的前锋。过了一个多月,宁边军(今河北蠡县)都部署孙全照奉命南调天雄军(今河北大名),杨延昭接替他的职务,统领8000名骑兵屯蠡县,作为河间地区的前沿。宋真宗特别下了一道命令:杨延昭自为一军,直接听命朝廷,不受河北大帅的指挥,可见其地位十分重要。 
    杨家的女兵也是英勇善战的。“杨门女将”中的核心人物佘太君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史书记载很少,但民间对她的传说却非常多。 
    杨家将人员众多、故事纷繁,宋元的民间艺人把杨家将的故事编成戏曲搬上舞台。到了明代,民间又把他们的故事编成《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用小说评书的形式在民间广泛传播。现在,杨家将的故事被搬上荧屏,继续传承。
(作者:张苗苗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击杀敌酋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