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开封:北宋时期的兵学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8/5 9:30:3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前集《制度》15卷,摭采宋代与前朝兵法、军令等内容,着重论述了选将用兵、教育训练、部队编成、行军宿营、古今阵法、通信侦察、军事地形、步骑应用、城邑攻防、水战火攻、武器装备等用兵作战的理论、制度和常识,是全书精华。该书首次较为全面具体地记载了我国古代各种武器装备的制造技术以及北宋时期的各种冷兵器、火器、战船等器械,在阵列、兵器部分配有详细插图,是研究我国古代兵器史的宝贵资料。《边防》5卷介绍了北宋边防各路州的地理沿革、山川河流、道路关隘、军事要点以及辽、西夏等国的民族、地理概况。后集《故事》15卷,辑录前代用兵战例,品评用兵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占候》5卷介绍了天文、气象等对战事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总结前人研制火药、火器经验,记录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批军用火器的制造和使用以及毒药烟球、火炮和蒺藜火球的火药配方。对此,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评价:“《武经总要》提及的火药配方,较所有其他文明国家的记录为早。欧洲第一次提及火药时间是在1327年或是1285年之间,总之是在1044年很久以后的一段时间内。”
总之,《武经总要》的编纂使得大量古代军事文献和北宋军事史料被保留下来,这些文献史料在总结历史和北宋战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改变了朝廷上下讳言兵事的现实,使一度沉寂的兵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对后世兵学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宋神宗与《武经七书》
在保守派的反对下,历时一年多的庆历新政夭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变,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不见缓和,国势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再度高涨。熙宁元年(1068年)神宗即位,次年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军事上,针对宋军冗将冗兵的现状,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保马法”“置将法”“军器监法”等一系列整军措施。“置将法”的推行使得“兵知其将,将练其卒”,军事训练全面恢复,初步改变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这在客观上需要大量军事人才和军事理论。熙宁五年(1072年),培养军队高级将领的军官学校——武学在东京开办。为适应军事斗争和教学、科考武举选拔的需要,神宗下诏颁布《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是我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军事教科书,由神宗命国子监司业朱服等人组织力量编校,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武学博士何去非参与了校订,元丰六年(1083年)完成,共25卷。全书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兵书汇编而成,可谓我国古代兵学的精华,也是我国最早的兵学丛书,因而自宋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影响甚广。
《武经七书》中的《孙子兵法》众人皆知,《吴子兵法》相传为战国吴起所著,主张“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必须“简募良材,以备不虞”。《六韬》又称《太公兵法》,相传为西周太公望(即姜子牙)所著,是一部先秦军事思想的集大成。《司马法》约成书于战国初期,相传为春秋时期齐国司马穰苴撰,司马迁誉为“闳廓深远”。《三略》原为《黄石公三略》,是一部专论战略的兵书,传为秦汉之际隐士黄石公所作,《史记》记载张良在圯桥上所得的兵书即为此书。《尉缭子》约成书于战国中期,相传为尉缭所作。《李卫公问对》即《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唐太宗与将领李靖讨论军事的言论辑录。
北宋兵学的代表性著作,还有许洞的《虎钤经》、何去非的《何博士备论》等。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北宋兵学的复兴,使兵书走出了深宫,虽未能让王朝挺直腰身、强壮国防,但却为民族文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兵学财富。
[1][2]
(作者:邓高峰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