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厚重古镇的戏曲之魅
厚重古镇的戏曲之魅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7/27 9:22:0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三 
    在旧社会,三百六十行,行行都供奉祖师爷,也就是自己行业的“神”。 
    戏曲艺人的神是唐明皇(也有说是后唐庄王的)。他贵为天子,地位显赫,识音律、喜表演,还创办过梨园(宫廷培养训练歌舞艺人的地方,后人称戏班为梨园)。这虽说是传说,但却反映出戏曲艺人地位低下,唯恐受人欺凌,生活无着,于是便抬出个皇帝做自己的精神领袖,以求庇护。 
    不知何年何代,艺人们集资在朱仙镇北门外通往古都开封的大道旁,建起一座宏伟庄严的庙宇——明皇宫。既然叫明皇宫,供奉的神当然是唐明皇。庙宇方圆200多亩,有大殿、钟鼓楼、戏楼等建筑。艺人们以田养庙,并在此成立了梨园行会,以维护正常的演出活动和自身的生存权。这个行会接纳了许多戏班,推举两三名德高望重、有领导能力的艺人或班主担当会首,主要职责是管理日常会务、庙产收入、戏班和社会捐赠,同时也调解戏班间的矛盾纠纷和对违规艺人的惩罚、教育。 
    明皇宫是艺人们的慈善机构和招待所,过往戏班和来朱仙镇演出的艺人,可在这里吃住,不仅收费低廉,而且对特别贫困者可以免费。有病无家可归者,可在此调养治疗,如果死亡可在义地安葬。所以,艺人们常把明皇宫称作自己的家庙和归宿地。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是“戏神”的诞辰日,明皇宫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每个戏班都必须选派最著名的演员到此作敬祀演出。被指名前来献艺的名角儿,不论在何处搭班,都必须按时赶到。庆祝活动一般为三天到五天,届时名角儿荟萃,戏班云集,相互观摩,交流技艺,犹如今天的戏剧节,参加者莫不以此为荣。所以,明皇宫成了戏曲艺人心目中的艺术殿堂,也是他们追求向往的圣地。 
    明皇宫多次毁于水患,至今已片瓦无存,所幸一通1916年《重修明皇宫碑记》的石碑,碑上记载着重修庙宇进行捐赠的70多个戏班和106个人的名单。在这106人中,绝大部分是当时的著名演员,其中有祥符调名家李剑云、林黛云等。碑记中说到明皇宫“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也说到道光年间黄河决口及同治年间重修的简况,字里行间流露出许多珍贵的豫剧史料。此碑现存开封博物馆,被戏曲史学家称为“刻在石碑上的豫剧史”。 
    祥符调自诞生以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很快便崛然而起形成一个独立剧种——土梆子,即后来的豫剧。在祥符调发展、传播过程中,优存劣汰,逐渐形成蒋门和许门两大科班。蒋门的培训基地就在朱仙镇,然而,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突然决口,汹涌的黄水肆意泛滥,朱仙镇一带也被黄水吞没。当时蒋门科班的掌门人名叫蒋扎子,是位热爱戏曲事业的艺术家,不忍心就此罢休,便毅然率领科班背井离乡向东迁徙。试想,洪水遍地,整个科班老老少少上百口人,再加上妻室儿女,背着行李,趟着积水,踩着泥泞,何等艰苦。即使这样,蒋扎子也没有忘记祥符调的传播和创新,终于将土梆子的种子撒向豫东、豫南和豫北,又派生出豫东调、沙河调和高调等新腔新声,使后来的豫剧越来越壮大,成为全国地方戏中的一大剧种,流行大半个中国…… 
    四 
    众所周知,朱仙镇木版年画闻名遐迩,在艺术表现上,线条粗犷遒劲,构图饱满匀称,人物造型健美英俊,色彩搭配艳丽明快,具有强烈的喜庆气氛和装饰效果。鲁迅先生当年收到河南版画家刘岘的寄赠后,非常喜爱并收藏,他认为:“朱仙镇的木版画,朴实,不涂脂粉,人物没有媚态,色彩浓重,很有乡土味,具有北方年画的独有特色。” 
    现今存留下来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戏曲人物和戏曲故事居然占有极大成分,当地群众和业内人士对这些年画统称“戏画”。据初步统计有《火塘寨》、《重耳走国》、《长坂坡》、《带子上朝》(即《打金枝》)、《麒麟送子》、《王小二赶脚》、《李存孝打虎》、《许状元祭塔》、《九龙山》、《哪吒闹海》、《潞安州》、《渭水河》、《天河朽》、《三娘教子》、《施公案》、《刘海戏金蟾》、《二进宫》、《对金抓》、《罗章跪楼》、《打洞房》、《游黾山》、《苟家滩》、《挑袍》、《大破十绝阵》等20余幅,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戏画大多与祥符调剧目有关。由此可见,朱仙镇木版年画朴实明快的艺术风格与祥符调的艺术风格是一脉相承的,这也说明祥符调当初在朱仙镇的繁荣兴盛,对朱仙镇年画的渗透和影响。难怪,至今镇里的群众还流传着“画中有戏,百看不腻”的谚语。戏曲为年画提供了创作内容和依据,年画又对戏曲的普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 
    朱仙镇是开封的南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代诗人李梦阳称之为“百战回戈地”。“岳飞大战朱仙镇”就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在胜利在望、形势大好之际,怎奈朝中投降派一心求和,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并以“莫须有”罪名将其杀害于风波亭。世世代代的朱仙镇百姓,无不痛恨投降派、敬重岳飞及其岳家军。镇中的岳庙,一年四季香火不断,古戏楼上经常演出与岳飞有关的戏剧,如《岳母刺字》、《八大锤》、《岳家庄》、《王佐断臂》、《烧秦桧》等。 
    上述剧目中,最受观众欢迎和津津乐道的是《烧秦桧》。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六的岳庙庙会上,压轴戏必是这个剧目,约定俗成,无人更改。其主要情节是:岳飞被秦桧害死于风波亭后,忠魂惊动了玉皇大帝。大帝赠送三把神火,要火焚秦桧。秦桧急忙跑进庙中求神灵庇佑,地藏王化作疯僧,历数秦桧陷害岳飞的罪恶,痛加责骂,而后命判官将其打入十八层地狱,又令小鬼将其妻王氏的灵魂勾来,用神火一齐焚烧。 
    戏剧情节虽然荒诞,但却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爱憎和愿望。每演至此,观众就把早已准备好的秦桧和王氏草人,与台上同时点燃。观众无不对秦桧卖国求荣、陷害忠良的罪行咬牙切齿。 
    《烧秦桧》这出戏从未见外省外地剧团演出,是朱仙镇农历正月十六岳庙庙会上独有独创。1990年1月,笔者参加全国话剧、戏曲创作座谈会期间,曾专门向外省的戏剧名家们询问请教,大家都非常惊讶,均表示从未见过这么别具一格的戏。看来,朱仙镇上演出的《烧秦桧》,当推为全国独一无二的剧目。 
    朱仙镇的戏曲遗产丰富多彩,一定要加强保护和挖掘整理,决不能让其流失殆尽。朱仙镇发展旅游产业,也应该从庙会和戏曲上大做文章,这是恢复古镇风情的主要突破口,“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再现昔日辉煌,决不是神话。
(作者:杜政远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市井生活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