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郑武公夫人武姜生二子,长子即后来的郑庄公,次子叫共叔段。武姜生庄公时难产,受到惊吓,因此她讨厌庄公,要武公立共叔段为太子,武公不答应。庄公即位后,武姜为共叔段请求制地为封地,庄公说:“制地险要,其他地方唯命是从。”武姜改请京邑(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南),庄公答应了,共叔段从此住在京邑,称太叔。大夫祭仲劝谏庄公:“凡封地城墙周围超过三百丈,就是国家的祸害。现在京邑城墙规模超过了规定,您会受不了的。”
庄公说:“姜氏(武姜)为太叔要它,我难以拒绝。”祭仲又说:“姜氏怎么会有满足呢!不如早点给太叔安排个地方,不要让他发展,一旦他势力膨胀就难以对付了。”庄公坦然道:“多行不义必自毙(自己跌倒),你姑且等着吧!”后来,太叔整治城郭,积聚粮食,打造兵器,准备袭击都城(今河南省新郑市)谋反,姜氏则打算做内应打开城门。庄公侦知太叔起兵日期,对祭仲说:“是时候了。”命令公子吕(庄公叔父)率二百辆战车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趁机反叛,太叔众叛亲离,逃亡国外。
“多行不义必自毙”,道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干坏事,开始也许还能蒙骗一些人,因为他的真实面目还没有暴露,但坏事干多了,就不可能次次得手,丑恶面目终究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从而走向末路。如果细读一下中国历史,就会发现很多人的失败乃至灭亡,其实就是多行不义的结果。如共叔段,作为郑庄公的兄弟,如遵纪守法,则终身安富尊荣,谁奈其何!但他利欲熏心,一步步走上了谋反之路,身败名裂,流落异乡。这真应了《尚书》中的那句话:“天作孽,犹可违(躲避);自作孽,不可活。”
多行不义必自毙,适用于任何人,即使至高无上的君王,也摆脱不了这个规律。夏桀(夏朝末代君王)多行不义,百姓怨声载道,他竟丧心病狂地说:“我就像天上的太阳,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我才灭亡。”而百姓们指着天上的太阳诅咒:“你什么时候坠落啊,我们愿和你一起灭亡!”商汤(商朝开国君王)代表人民的意志讨伐夏桀,把他流放到了南巢(在今安徽省巢湖市)。
纣王(商朝末代君王)多行不义,周武王杀了他。齐宣王曾问 孟子:“武王伐纣,臣弑(shì,臣杀君)其君,可以吗?”孟子道:“我只听过武王杀掉了一个叫纣的独夫民贼,可没听过他弒君啊!”孟子这番回答真是荡气回肠:当君王多行不义时,人民就不承认他是君王,他身上的一切尊荣都被自己剥落得荡然无存,人民就要打倒他,消灭他。
《资治通鉴》对“多行不义必自毙”有深刻阐述。
西汉时,河南太守严延年酷烈,吏民战栗不敢言。冬月,他集各县囚犯于府,名曰“论罪”,实则不论轻重集体屠杀,流血数里,河南百姓称他为“屠伯”。严延年母亲从家乡至洛阳,正逢他杀人,大惊,斥责道:“你身为郡守,不闻仁义教化,只顾酷刑杀人,岂得为民父母哉!”严延年接母回府,不多日,母悲泣道:“天道神明,杀人偿命,我不忍见白发人送黑发人。我回去扫除墓地,准备给你收尸!”遂乘车而回。岁余,严延年被腰斩弃市,严母闻知,不哭。天下母亲哪个不爱儿子?当母亲都认为自己的儿子该死的时候,就是天怒人怨的时候。
武则天为镇压反对派,重用酷吏27人,几乎杀尽李唐宗室大臣,株连无辜不计其数,但巩固政权后就将酷吏或杀或流放安抚人心。这些事情时隔数十年又被重提。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三月,御史大夫程行湛上奏:“酷吏来俊臣等23人,情状尤重,子孙请皆禁锢(司法管制);傅游艺等4人差轻,子孙不准在京城千里之近做官。”玄宗准奏。这就是酷吏们多行不义的下场,自己死无葬身之地,还要殃及子孙,罪孽难偿!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