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洛阳诸县县令】 南卓:“不务正业”写专著 《羯鼓录》名传千古
【洛阳诸县县令】 南卓:“不务正业”写专著 《羯鼓录》名传千古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7/13 16:47:27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唐朝洛阳令南卓在洛期间不仅与著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进行诗歌唱和,还“不务正业”地精心搜集唐代羯(jié,阉割了的公羊)鼓的相关信息。南卓历时十年写成的《羯鼓录》,成为研究唐朝音乐史,特别是研究唐朝打击乐史的重要典籍,同时也是中国古籍中唯一有关鼓的乐器专著。
 1 与贾岛友善
 南卓,字昭嗣,“善诗文,通音乐”,可惜的是,时光抹去了南卓的诗名,他仅以一部音乐史著作《羯鼓录》留名至今。南卓与著名诗人贾岛友善,贾岛曾有《送南卓归京》诗:“残春别镜陂,罢郡未霜髭(zī)。行李逢炎暑,山泉满路岐。云藏巢鹤树,风触啭莺枝。三省同虚位,双旌(jīng)带去思。入城宵梦后,待漏月沉时。长策并忠告,从容写玉墀(chí)。”大意是劝告南卓应该趁着年富力强为朝廷尽职尽责。
 贾岛赠南卓的这首诗,透露出他对南卓为官的“艳羡”。贾岛一生官运不佳,早年出家为僧,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中。唐文宗时他遭到排挤,被贬为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初年,他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到任便病逝。
 与贾岛一生清苦、官名不显相比,南卓还算幸运。他于唐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任拾遗,大和四年(公元830年)任江陵府松滋县(今湖北省松滋市)松滋令,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任洛阳令,后出任黔南观察使(今贵州省中南部)。
 2 白居易、刘禹锡劝他写书
 在任洛阳令期间,南卓还与著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进行诗歌唱和,并多次陪同白、刘在洛阳宴游,留下许多唱和诗篇。白居易写有两首关于南卓的诗歌,其一,《南侍御以石相赠助成水声因以绝句谢之》:“泉石磷磷声似琴,闲眠静听洗尘心。莫轻两片青苔石,一夜潺湲直万金。”南侍御即指南卓。
 其二,《全唐诗》收录《酬南洛阳早春见赠》:“物华春意尚迟回,赖有东风昼夜催。寒缒柳腰收未得,暖熏花口噤初开。欲披云雾联襟去,先喜琼琚入袖来。久病长斋诗老退,争禁年少洛阳才。”白居易写作此诗时已年过七旬,年过半百的“南洛阳”南卓在白居易面前当然是“年少洛阳才”。
 洛阳令南卓一边写诗歌,一边玩音乐,在和白居易、刘禹锡喝酒的时候,经常谈起关于唐朝音乐的故事,白、刘二人也对这些事情进行回忆和讲述,交谈多了,白、刘便意识到其中的重要价值,因此劝告南卓将这些音乐故事记录下来,以免被埋没了。(如图)
 南卓可能没有意识到此事的价值,并没有立即照办。等到一名姓卢的官员赴任河南尹后,白居易和刘禹锡再次劝告南卓动笔,这时南卓才“粗为编次,尚未脱稿”。好在《羯鼓录》的雏形已在洛阳出现。公元848年,南卓调任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刺史,在婺州刺史任上,南卓完成《羯鼓录》前录,并为此写记。
 3 十年写就《羯鼓录》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生周艳对南卓及其《羯鼓录》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羯鼓录》虽然成书于南卓任黔南观察使期间,但书中所记录的内容是其在任洛阳令期间搜集的。南卓从动意到写作前录、补充后录,前后长达十年,说明《羯鼓录》是一部经作者深思熟虑后写成的专著。
 《羯鼓录》一书属笔记体,分前后两录,前录成于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后录成于大中四年(公元850年)。羯鼓是一种出自西域的乐器,两面蒙皮,腰部细,用公羊皮做鼓皮,因此叫羯鼓。《羯鼓录》记载,羯鼓的形制优美,外观像山桑木制成的小漆桶;鼓身为圆桶状,两头蒙革并用绦绳拉紧,下有小牙床托着,有木质、石质之分。演奏时通常将其横置于小牙床上,以两杖敲击左右两面,所以又称“两杖鼓”。
击羯鼓的“鼓杖”所用材料也十分讲究,一般选用檀木、狗骨等材料制作。
 羯鼓桊(juàn)是铁条编制的盘形物,用作固定鼓的形状。其制作要求绝对均匀且密封性能好,“桊用刚铁,铁当精炼,桊当至匀”。
 4 唐玄宗酷爱羯鼓
 南卓在《羯鼓录》中留下了许多唐乐故事,如唐玄宗李隆基就酷爱羯鼓,他甚至认为,古琴虽然被士大夫视为修身养性之乐器,但是同羯鼓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唐玄宗不仅是羯鼓、笛等乐器的出色演奏者,在乐曲创作方面也展示出高超的音乐才能,不少曲目如《霓裳羽衣曲》《紫云》等都流传后世。
 在《羯鼓录》所录的132首曲目中,《色俱腾》《乞婆娑》《曜日光》等92首曲名均是唐玄宗制作的。唐玄宗还新制了多首羯鼓独奏曲,有些曲目的创作过程被后世传为佳话。《羯鼓录》记载,唐玄宗曾临轩击鼓演奏《春光好》,曲终时,杏花苞、柳芽均已开放。唐玄宗曾自制《秋风高》,据说在秋高气爽时演奏,必定有清风徐来,树叶缓缓飘落。可见唐玄宗制作羯鼓曲目的技艺之高超和演奏技能的出神入化。
 宁王(唐玄宗的哥哥)之子汝南王李琏小名花奴,不仅姿容秀美,而且十分聪敏,唐玄宗钟爱他并教他音律。花奴平时喜戴砑绢帽,这是一种用砑光绢制成的舞帽。一次游玩时,唐玄宗自摘红色木槿花一朵,放在花奴的帽笪(dá)处,“二物皆极滑”,放了好大一会儿才放好。此时花奴奏了一曲《舞山香》,曲毕而花不落,玄宗大喜而笑,夸奖花奴:“姿质明莹,肌发光细,非人间人,必神仙谪堕也!”
 花奴此技正是羯鼓演奏的最高技巧——“山峰取不动,雨点取碎急”,“山峰”指演奏时头丝毫不动,“雨点”指击奏羯鼓的手法之快。这正是花奴帽上笪处插木槿花击鼓而不掉的要领所在。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唐玄宗的这种态度,使得羯鼓在唐代身价大增。
 5 古籍中唯一鼓类专著
 《羯鼓录》是研究唐朝音乐史,特别是研究唐朝打击乐史的重要典籍,也是中国古籍中唯一一部鼓乐器专著。《羯鼓录》详细记录了唐代羯鼓的相关信息,使其盛期的乐曲、演奏等信息永留于世,因此,它也是探寻唐代羯鼓艺术的权威著作。
 《羯鼓录》一书为唐代打击乐器羯鼓保留了弥足珍贵的文献史料,记载了许多杰出的羯鼓演奏者,如汝南王李琏、宰相宋璟、双流县丞李琬等。书中保存了他们与羯鼓相关的一些典故,如“羯鼓催花”“黄幡绰‘听鼓避祸’”“曹王李皋注油试鼓桊”等,生动地记录了唐代羯鼓的发展历史。
 洛阳令南卓的“不务正业”,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唐代羯鼓资料。
(作者:余子愚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