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绣之中访国花 ——雀金绣与牡丹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5/22 17:54:35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洛阳是牡丹的故乡,也是曾经的皇家御绣——雀金绣的故乡。正因为如此,雀金绣自唐代产生起,就与国花牡丹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代雀金绣上栩栩如生的牡丹,记录了古代洛阳牡丹高贵的身影。当代洛阳雀金绣艺术家,更是把千姿百态的洛阳牡丹融入这神奇的艺术中。
洛阳牡丹首植于隋朝的西苑,在武周时期达到鼎盛。正是在这花团锦簇的神都,尚方监的工匠们用羽毛线、金丝线和丝绸织绣出了雀金绣。雀金绣也称金绣、蹙(cù)金绣。蹙,是收缩的意思,就是用金丝、羽丝盘结成花朵的纹式再固定到丝绸的上面。唐代诗人张祜的《李家柘枝》载:“红铅拂脸细腰人,金绣罗衫软著身。”五代词人欧阳炯的《贺明朝》载:“碧罗衣上蹙金绣,睹对对鸳鸯。”
武则天等皇帝供奉于法门寺地宫的雀金绣实物已出土,共五件,所用捻金丝的最细直径仅为0.06毫米,比头发丝还要细。这些绣品针法精细纤巧,制作工艺精湛,质料考究,作为宫廷雀金绣品,虽历经千载,依然色泽艳丽、灿然如新。出土的一件上衣绣满了折枝牡丹,花心有一颗玉珠。明清雀金绣,牡丹是非常常见的题材。
故宫博物院藏明代《缂(kè)丝花卉册》,是用雀金绣中的缂丝工艺,在本色底上缂织牡丹等各种花卉。画幅采用平缂、构缂、木梳戗(qiàng)、长短戗、凤尾戗和掼(guàn)缂等技法,缂工细致,润色自然,描画不求形似,具有简逸风格的文人花鸟画风。
该院藏的清代《雀金绣牡丹绶(shòu)带图轴》,在米色素缎底上绣牡丹、苍松和绶带鸟,分别寓意富贵、长寿。此图以针法的差异和所用丝线的不同,表现出了高超的工笔技法和绘画意韵,达到与翰墨争辉的艺术高度。 这些绣品与苏绣、云锦、蜀锦等的刺绣风格差别甚大。
清朝初年,用羽毛线和丝线织的衣料称羽纱和羽缎,主要产自福建、广东。当时文人王士禛的《香祖笔记》载:“羽纱羽缎,今闽广多有之,盖缉百鸟毛公式(rǒng)织成。”这种羽纱羽缎与雀金绣有区别。在清代时,洛阳仍是雀金绣的生产中心,因为豫西多金矿,金丝线艺术一直未失传,而金丝线的制法是雀金绣最核心的技术。晚清民国时期,洛阳老城有绣坊四十八家,大部分是普通绣品坊,王氏仁山堂、贺氏柏谷堂、陈氏三秀堂等几家绣坊,专门生产雀金绣。
长期以来,人们误认为雀金绣艺术已经失传。实际上,它并未失传,洛阳刺绣艺术家王丽敏是唯一传承人。本报于2014年6月24日以《御绣牵手“双世遗”洛阳雀金绣记》为题,报道了洛阳雀金绣艺术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去年8月,在由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组织的重走丝路活动中,洛阳雀金绣作为“丝路国礼”被伊朗等四个国家的国家博物馆收藏,伊朗《亚洲时报》赞誉它为“东方奇迹”。接着,洛阳雀金绣相继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第七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华工艺精品银奖等。
在当代洛阳雀金绣中,牡丹仍是常见题材。例如,《龙瓶牡丹》《花开满屏》《马上富贵》《国色天香》等。《龙瓶牡丹》是以蓝丝绸为底,用金线绣出龙瓶和牡丹的叶脉,用绿色羽线绣出牡丹叶,用紫色羽线绣出紫牡丹花。《花开满屏》是用金线绣出瓶座,用红色羽线绣出瓷瓶,用金线、羽线、丝线共同绣出各色牡丹花。《马上富贵》是以白丝绸为底,用金线、丝线绣出骏马,用各色羽线绣出不同的牡丹花和叶子。《国色天香》是用绣雕方式,绣出几十种牡丹。
[1][2]
(作者:郑贞富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