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品读开封:开封府文庙(上)
品读开封:开封府文庙(上)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4/27 15:36:0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到北宋后的金,汴京文庙已从与太学、国子监的混合体中独立出来,这在李濂的《汴京遗址志》中有明确的记载。金代贞年间,金人为抗御蒙古将原东京内城扩大,北宋时太学旧址原在朱雀门外附近,由于在扩城的拆迁范围之内,被迁移进内城的东南城下,名称也由太学改为文庙。对此时的文庙,宋末元初周密所撰的一部史料笔记《祭辛杂识》中有生动的史事传闻记述:“文庙居汴水南,面城背河,柳堤莲池,尚有璧水遗意。”又曰:“汴京天津桥上,有奇石一大片,上有自然华夷图,山青水绿、河黄路白,粲然如画,真异物也。近闻移置汴京文庙中作拜石矣。”这两段文字,不仅让我们窥视到开封文庙诗情画意般环境的一瞥,还是我们看到的史籍中最早的“汴京文庙”。这座居汴水之南,金贞元年(1213年)的汴京文庙,在元至元元年(1264年)改建为汴梁路学,此后学庙屡遭洪水淹没,先是元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决口汴梁,学宫被淹;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称开封府儒学,洪武二十年(1387年)、二十三年(1390年)河决开封,府儒学两次被淹;明永乐五年(1407年)开封府儒学移建于丽景门(宋门)内西北,明天顺五年(1461年)黄河决口土城,开封城内洪水深丈余,府儒学又被淹没;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官军先决口黄河,水淹闯王农民军,后闯王农民军决口水淹明官军,开封全城毁灭,文庙随之全部淹没于地下,直到清顺治九年(1652年),开封知府朱之瑶将文庙移至今文庙街处。其间,开封府文庙达到了北宋之后的又一个昌盛期。据《开封市胜迹志》载:“当时文庙内有大成殿七大间,非常高大(殿内敬塑孔子、四配、十二哲之像)。孔子像前竖有‘大成主圣先师孔子神位’,孔子像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着十二章王服,手执镇圭。四配为: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孔、亚圣孟轲。——笔者据史料记),东西庑各七间,后有启圣祠三间,前有戟门三间,棂星门三间,外为泮池,左右建‘圣城’‘贤关’二牌坊,街东西建‘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二牌坊。”其中棂星门、泮池是全国文庙统一的标志物。开封府文庙的泮池石栏环绕,是标准的半圆孤型,不知为何距北移前的棂星门就超常之远,位置在原开封一高红楼后边学校后墙处,上个世纪50年代尚有泮池栏柱在。老一高的师生都为红楼及校北半部地形明显低洼不解,不知是否与泮池有关。旧时地方学宫称为泮宫,儒生考取府县儒学生员即所谓秀才,名为入泮或游泮,由来于此。清代的开封府文庙,可谓建筑“巍乎焕然”,庙学“仪冠中州”。谁知还是难逃洪祸之灾,走向末路。张家顺先生在《重修文庙碑廊记》(2014年10月10日)中感叹:“惜道光时,又遇水患,庙学毁败。”

    北宋以后的开封府文庙,三移其址、六次被淹,悲哉,如此文圣之地为何遭此命运,已经不是传统的风水问题,不觉让人想起儒家著名的“天人合一”观,让人联想到古城开封的兴衰与黄河的关系。文庙六次被淹,全部是因黄河决口洪水进城。

(作者:汴浚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汴京物语:砖窑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