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洛阳香炉
洛阳香炉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3/31 9:02:22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前些天,我去洛阳桥南的龙门古玩城闲逛,在古玩铺里看到一个陶制摆件:一头明黄色的狮子顶着圆盘,甚是可爱。 同行的朋友以为这是古代的烛台或是灯盏,古玩铺老板直摇头:“这叫行炉,是焚香用的。”
  唐代诗人张籍写了一首《送令狐尚书赴东都留守》,其中有这样几句:“勋业新城大梁镇,恩荣更守洛阳宫。行香暂出天桥上,巡礼常过禁殿中。” 诗名中的东都就是洛阳。张籍送朋友去洛阳当官,为何要“行香暂出天桥上”?弄懂了啥是行炉和行香,就能理解诗中的奥妙。 

  行炉,是香炉的一种。所谓行香,通俗点儿讲,就是行走着焚香祭拜。《河洛》版正在介绍流失海外的龙门石窟文物。其实,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数不胜数,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的《番王礼佛图》,就是我国宋代名画。
  此画描绘了番王拜佛祖的故事。画中番王手捧状如烛台的器物,该器物便是行炉——用以行香的道具。据《大宋僧史略》记载,行香之制始于晋代,原是佛事仪式之一。佛教徒深信“香为佛使”,每逢佛事必焚香礼佛。南北朝时,佛教徒常手捧焚着香的小香炉,围着佛像绕行(通常是三圈或七圈)。这便是行香,也称“经行”。那种既可固定放置,又可手持行走的香炉,就是行炉。
  南北朝时,皇帝信佛,礼佛之风蔓延全国,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说。当时的朝廷经常举办行香法会,请法师持行炉绕行坛场,或引导仪仗队巡行街市。 唐代,行香之风更盛。每逢国忌日,皇帝、皇后就率领众人焚香,祭拜佛祖及先皇、先后。行香地点一般在京城或重要州府的寺院。
  国忌行香乃全国性的礼拜活动,此日全国行政工作暂停,全民祭拜。同时,这也是规模庞大的布施活动,礼仪祭奠花费全从国库划拨。 由此便不难想象,张籍诗中的“行香暂出天桥上,巡礼常过禁殿中”所描绘的景象。
  早期的行炉有手柄,像鸟鹊的尾巴,故名鹊尾炉。存世的鹊尾炉较少,考古学家曾在洛阳龙门挖出过唐代的鎏金铜鹊尾炉,很是珍贵。唐宋时期,随着造瓷技术的快速发展,造价低廉的瓷行炉,逐渐取代了前朝昂贵的金属炉具。
  与此同时,行香之事也从上流社会普及到了民间,用于超度亡灵、新官赴任或庙会祈福。《京本通俗小说》写道,荆公的儿子患病而死,荆公请高僧举行法会,超度亡灵,他“亲自行香拜表”。
在庙会上,人们扮成观音、罗汉,行香祈祷丰年,这叫“走会”。
  新官上任,流行到当地的孔庙或关帝庙行香叩拜,祈祷仕途平安。有人因此认为,“行香暂出天桥上”,是令狐先生到洛阳赴任时燃的平安香。新官上任,前程远大,意气风发。人生尽头,看透浮华,行香之事则变得淡泊。白居易晚年被贬,“出作行香客,归如坐夏僧。床前双草屦,檐下一纱灯”,心如止水,这当是另一种境界了。





(作者:张丽娜 责任编辑:曾玉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