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皇帝与百戏
皇帝与百戏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3/19 16:17:24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百戏,源于周代的“散乐”,是古人对杂技的统称。 古代的杂技,泛指杂技、魔术、马戏等各种杂耍技艺表演。这跟现代人对杂技的定义有所不同。 史载,早在汉代,便有杂技表演。张骞、班超出使西域,打通了从长安、洛阳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来自西域、天竺(今印度)等地的民间杂耍艺人,也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
    据说,当时的杂技表演技艺十分高超,吞刀吐火、投掷刀剑、爬竿戏绳、高空走索、魔术等无所不有,平民爱看,皇帝也爱看。西汉的汉武帝曾举办盛大宴会,邀请国内外百戏演员到宫廷献艺。东汉的汉安帝也好这一口。天竺国的百戏演员到京都洛阳表演断足、剔肠等幻术,受到汉安帝的热情表彰。张衡还专门写了一篇《西京赋》,详细记载了他在京城观看百戏的心得体会,用三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太爽了! 
  
    隋唐时期,“百戏”一词常与“散乐”并列出现,称为“散乐百戏”。可能是嫌吞刀吐火、截马屠人这类的表演过于吓人,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不大喜欢,便下令禁止百戏表演。老子不喜欢,儿子喜欢。隋文帝驾崩后,隋炀帝上台,不但把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还解除了老爹下达的禁令,大张旗鼓地推广百戏艺术。
    那时新都洛阳初建,万国来贺,隋炀帝存心显摆国力,召集全国杂耍艺人于洛阳天街进行公开表演。天街大致位于龙门大道西侧,相当于现在洛阳桥到定鼎门遗址这一段。朝廷耗资亿万“盛陈百戏”,将天街两旁的树木用丝绸裹住,“绵亘八里,列为戏场”。身着彩服的表演者数以万计,“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那真是全民狂欢,火树银花不夜天,场面宏大,空前绝后!

    今日的隋唐百戏城,坐落于洛阳师范学院老校区,恰在昔日的天街之畔。

(作者:张丽娜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二月二吃炒豆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