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精神重担当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3/13 9:12:59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关公被称为“武圣人”,“勇”是关公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勇”就是敢于担当,敢于面对、善于应对工作中的困难、矛盾和考验,敢于攻坚碰硬。 回首2014年,在非常困难的发展形势面前,洛阳挺住了,而且挺过来了。走进2015年,洛阳已经到了蓄势已足再出发的新阶段。接下来,如何牵引洛阳列车驶上复兴之轨? 毫无疑问,干部的担当精神是重要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看干部,主要看“肩膀”,看能不能负重,看有没有对发展“涛声依旧”的焦虑、对事业“久久为功”的韧劲、对责任“舍我其谁”的担当!市委书记陈雪枫曾多次强调,要严查为官不为,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抓作风。不能“为官不为”,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增强深化改革的思想自觉、增强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增强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心,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这“三个增强”“两个保持”,既是党员干部“为民”的本质体现,又是“尽责”的本色要求;既是政治品格、官德修养问题,又是精神状态、工作能力问题。
建设名副其实的副中心城市,工程浩大;项目成败,关乎万家,关乎未来。我们只有勇于担当,攻坚克难,才能无愧我们的父老乡亲,无愧我们这个生机勃发的时代!
关公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仁”,就是爱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反复强调的处事治国理念。《三国志》记有“羽善待卒伍”“请诸将饮食相对”。关公对下属将士和民众能善待、有仁爱之心,说明关公与将士卒伍及下层民众的交往和感情是非常融洽的。
正是关公在世之时,与民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使关公有广泛而深刻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信服其德行、仰慕其神威、珍视其情谊,也才得以使关公故事口头传诵百世不断、千年延续下来。
关公精神中“仁”的当代意义,就是增强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早在1944年,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中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
党员干部只有把“为官不易”当成一种忧患意识,一种工作动力,才能千方百计、殚精竭虑地“为民”“尽责”。
关公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在研究方面,洛阳应成为关公文化研究的高地,应建立关公文化学。关公文化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平台,关公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我国学术思想的诸多历史渊源,是国人修身经世之本。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必须建立在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上,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与多元文化交流的根基,就会失去自我。关公文化学是建设先进文化当之无愧的重要载体平台。
关公文化学是国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忠、义、仁、勇”是塑造人性品格的起码道德要求,关公精神和“二程”洛学所提炼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心法更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建立关公文化学,能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建设名副其实的副中心城市,其中一个重要定位就是建设文化示范区。我们要在“四个全面”理论指导下,以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为基础发展文化产业,用思维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用文化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将洛阳由文化资源大市建设成文化强市。
建立关公文化学,激活尘封的历史,进一步叫响世界圣城、千年帝都洛阳品牌,河洛文化将具更强的传播力、辐射力和影响力!
(作者:郑贞富 责任编辑:明媚)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