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记忆中的老物件”之熥篓
“记忆中的老物件”之熥篓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2/27 15:27:09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冬天有两大难事,一是起床,二是防尿床。起床尚可靠毅力解决,尿床是生理性的,不受控制——家有小孩儿的人,大概都经历过冬天洗尿布、洗床单的痛苦。天冷,洗干净的尿布不容易晾干,若赶着用,有些人家就把尿布搭在暖气片上炕,炕得屋子里隐隐一股尿臊气,客人一进门就皱眉头。
  “炕尿布”这个词蛮有意思的。为什么不是烘尿布呢?这牵涉到洛阳人的旧习俗,也牵扯到一个老物件——熥(tēng)篓。熥篓是炕尿布、炕衣服的专用竹制工具,它的形状类似于倒置的竹篓,圆形中空,口朝下,体积大,孔也大,通体都是拳头大小的孔。孔大,利于通风散热除湿气;体积大,便于摊衣物。
  现在有纸尿片,小孩儿临睡前垫上一片,不用担心其尿床,即便尿湿了被褥,也有暖气片、烘干器、吹风机可以救急。过去人没这福气,寒冬腊月,天气阴冷,倘若尿湿了床,一时半会儿是晾不干的,要么自己用身体将其暖干,要么找熥篓将其炕干。
  旧时没有燃气灶,老辈人做饭,烧柴、烧散煤,条件好的烧蜂窝煤,一般是砌一个土灶台,或曰土炕,炕沿儿很宽,白天烧火做饭,晚上封了火,留一个火眼。临睡前,将熥篓罩在土炕上,把湿尿布、湿裤子摊在篓顶。次日早上,尿布干绷绷,裤子暖烘烘,一点儿不耽误使用。


  熥篓具体是何时出现的,不好考证。 河洛地区的熥篓,跟安徽等地的竹火熥功能相似,不过竹火熥配有拎手或火箸,且是由铜丝、铅丝编制的,制作工艺要比熥篓复杂许多。民俗学家认为,竹火熥的问世应在唐宋时期。照此类推,熥篓的历史应该也不短。
  据老城的孙先生讲,旧时老城,几乎家家户户有熥篓。洛阳本地的熥篓多是洛宁产的,用料足,售价低,样式简单又实用,关林会、谷水会上都有卖。孙先生的闺女小时候常尿床,熥篓就发挥了大作用。他闺女如今已经三 十出头,三十出头的洛阳人,多半记不得熥篓了。我在街头问了许多70后、80后,他们十有八九不知熥篓为何物。只有一个人,模模糊糊地记得母亲为她炕裤子的往事,还是因为裤子没炕好:夜里煤火没封严,火越烧越旺,熥篓被炕坏了,棉裤也被炕焦了……
  洛阳人已经不用熥篓炕衣物了,老洛阳人却仍好说“把尿布炕(一)炕”“把衣裳炕(一)炕”,习惯使然。

(作者:张丽娜 责任编辑:曾玉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