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开封旗纛街上释“纛”义
开封旗纛街上释“纛”义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2/26 17:02:0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在开封地名中,有一个最难读的字就是“纛”,有一个最难写的字也是“纛”,还有一个最难理解其义的字也是“纛”。难读是因为它的读音,应该是dào,而开封人则念dù。dù在《辞海》和《新华字典》等工具书中查不到,开封方言偏偏却读此音。这就如同按一个错误的路标人困马乏地行进到一个死死的山坳,不管多疲惫还必须折返;难写是因为它笔画多,多到有24画,足以考验书写者的耐心;最难理解其义,是因为“纛”字不是常用字,不常出现,不知道“纛”的本义究竟是什么。以至于我最初走进旗纛街的时候,看到这个“纛”字,竟然不敢念出声,生怕一出声就会闹出笑话。后来还是听周围居民怎么读,我才人云亦云。

        “纛”在《辞海》上有两种解释:一是说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许浑《中秋夕寄大梁刘尚书》诗中有“柳营出号风生纛”之句。二是通“翿”,皇帝车上用犛牛尾做的装饰物。亦指古代用羽毛做的舞具。《尔雅·释言》:“纛,翳也。”根据这两种解释,不难看出旗纛街的“纛”字即为旗帜的意思,且是军队的大旗。至于说为何“旗”和“纛”两个相同意义的字相叠加,我想可能是古人为加重语气,以示重视之意吧。由此,根据“纛”字的意思推论,可以进一步断定旗纛街这个地方在古代曾驻扎过军队,或者有过、存在过与军队有关的事物。

        那么,旗纛街上到底有过或者发生过什么与军队旗帜有关的事物呢?历史是一个深潭,表面上沉寂平静,可在沉寂平静的下面,却隐藏着一座座深不可测的高山。要想了解、掌握,必须撕开现实这个入口。

        旗纛街为南北向,南起大坑沿街北口,北止西门大街。全长200余米,宽七八米。就是这条简洁、简短的街道,不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处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西门大街从宋代的时候起一直叫前营门街,根据“营门”二字释义,这里多是驻扎军队的地方,与前营门街相邻的旗纛街自然而然也就和军队发生了联系。根据有关资料记载,五代时期这里曾建有武庙,称武庙街,所谓武庙顾名思义就是祭祀历代名将的庙宇。据说,宋乾德元年七月,宋太祖赵匡胤有一天路过这里,见是武庙,作为行武出身的赵匡胤自然就被吸引,他想进庙看看武将在百姓心中的地位究竟如何。进庙后,他第一眼就看到了白起。白起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将,为建立大秦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赵匡胤看到这个白起像后却说:“这个白起,虽是战国名将,打了不少胜仗,但当别人投降后,仍要把人家杀掉,光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大战赵国时,一次就坑杀俘虏40万人。这种人不但不懂策略,而且还不近人情。”说罢,他让侍从把白起像从武庙里搬了出来,扔掉了。我不知道赵匡胤当时究竟是何种想法,但透过这一举动尚能发现,赵匡胤内心至少要比白起、秦始皇柔润许多,由此也能推测出后来大宋王朝何以以经济文化繁荣著称天下。至于何时叫旗纛街,有人说是在清代,清代改武庙街为旗纛街。

       当然,这只是旗纛街传说的一种说法。另一种比较可靠的说法是五代时汴州的节堂就在该街。什么是节堂呢?所谓节堂有两种意思,一种是节度使收藏旌节的厅堂;二是商议机密重事的厅堂。这里大概就是指节度使收藏旌节的地方吧。纷乱的五代结束后,北宋在节堂旧址上建旗纛庙,此街随称旗纛街,明清到现在亦如此。

        我不知道哪一种说法最正确,但我知道透过这两种说法,至少能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里曾经是纪念或者祭祀武将的地方。也就是说,不管武庙或是节堂,它们都用来纪念武将或者与军事相关的事物,只是名字不同罢了。

        中国的汉字是极讲究音、形、义的。关于“纛”字音和义上面已说过,在这里想强调一下形。在我看来,“纛”就是一座建筑或者一座庙宇,最上面的三横一竖可以理解为庙宇屋顶的骨架,中间的“母”就正中的厅堂,而下面的繁体“县”字就是这座建筑的墙体和柱基。所以在意念里,我没有把它当作旗帜,而把它当成节堂或庙宇。因为节堂或庙宇从古至今不论是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是恭敬、仰慕的地方。自然而然,旗纛街在我乃至所有开封人心目中的分量也非同一般。
(作者:李效战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