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农历丙戌年)开始,原由新郑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炎黄文化旅游节”升格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由河南省政协主办,郑州市人民政府、新郑市人民政府承办。连续四年的拜祖大典给新郑带来了什么?
双休日里,黄帝故里景区人头攒动,香火袅袅,前来拜祖寻根的游客创下了日均10万人的最高纪录。己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之后的半个月内,新郑已累计引来游客超过50万人次。透过表象看本质,拜祖大典为世人所瞩目、为社会所认同,也让新郑在大典中扬名、受益,带给新郑的是实实在在的五大效应——人气、名气、景气、商气、财气。
寻根拜祖 续写民族血脉之“魂”
同根同祖同源,华夏血脉相连;和平和睦和谐,国人共同夙愿。作为全球亿万华人瞩目、56个民族团聚中原、寻根访祖的和谐盛典,今年的“三月三”演绎着一个古老而全新的命题——
继中国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书写下“这里是中华儿女心灵故乡”思语后,今年,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河洛原乡追远,黄帝故里归宗”的亲笔题词,表达着归乡游子“回家”的心声、心情、心愿。
在新郑,“欢迎您回家拜祖”、“常回家看看”等一句句温暖的问候,更是表露出故里人民发自内心的召唤,让海内外华人华侨感受到民族圣地、心灵故乡、精神家园的浓浓亲情。
己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当天,国家领导人周铁农、陈宗兴、罗豪才,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32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89个华人华侨商会、社团组织,以及12个姓氏宗亲会、同乡会,共两万多名海内外嘉宾,用庄重、肃穆的礼仪完成了寻根、拜祖的虔诚心愿。特别是抗震救灾英模、航天英雄、奥运冠军、感动中国人物共同签名、祈福中华,华人华侨代表受赠圣火、天地人和,又一次唱响了“同一首歌”:同一个祖先,同宗同族,血浓于水。
文化是城市的名片。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和黄帝文化国际论坛的联袂举办,也成为一个名家、名角、名流荟萃的盛会,使黄帝品牌效应得以更好地传承、传播和传扬。
素有“华语第一论坛”之称的黄帝文化国际论坛,通过央视著名导演朱海的精心策划和李学勤、余秋雨等历史学家、文化大家、艺术名家、经济学家的精彩演讲,共同传递出黄帝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内涵,传递出一种文化之力、信心之力、创新之力、复兴之力;
堪称“中国第一典”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通过央视著名导演吴楠、导播王浩的执导和杨洪基、张颐武、马东、朱迅等名家名角的参与,使整个大典气势磅礴、热烈隆重、特色独具,蕴含着更深的文化内涵、更浓的文化气息、更高的文化品位。论坛与大典,声情并茂、形神兼备、呼应互动、相得益彰。
伴随着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黄帝》电影的启动拍摄、具茨山岩画研究基地的设立,黄帝文化品牌呈现出巨大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散发着金光闪闪的光芒,成为代表新郑、郑州乃至河南形象的“金字招牌”。
媒体联播 彰显新郑城市之“名”
央视直播、媒体聚焦,让新郑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名扬八方。
今年的大典,央视在国内首次使用移动高清转播技术,出动直播车6台,设立31个机位,8台高清设备全部在新郑投入使用,三套节目从迎亲仪式、迎亲线路、文艺表演、拜祖仪式等进行全程直播,既充分展示了厚重的古韵古风,又充分展示了文明的现代气息,既充分展示了优良的城市环境,又充分展示了优美的城市风貌。
而凭借央视搭建的媒体平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香港凤凰卫视、澳亚卫视、台湾东森电视台,新加坡新传媒电台和新浪、搜狐、腾讯、网易以及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等境内外300多家媒体,采取电视直播、电台联播、网络、手机跟踪播报等形式对大典盛况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报道,使新郑、郑州及至河南走出了全国、迈向了世界,成为全球华人世界关注的焦点。
如今,打开著名的百度搜索引擎,关于新郑黄帝故里的信息高达24.1万多条,仅己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相关网页就达34500多篇。
以文促经 掀起开放投资之“热”
在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恰似一双“并蒂莲”,形影不离,相得益彰。节庆活动更是财富资本的聚会。
新郑市按照“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思路,坚持当天签约仪式与前期策划组织相结合,通过举办企业家故里行、北京招商行等专业招商活动,宣传推介,扩大影响,从而成为这次拜祖大典经贸洽谈活动的最大赢家。凭借着优越的区位交通、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的产业资源、优良的投资环境,新郑获得了众多客商青睐,带来了巨大的投资拉动效应。据统计,拜祖大典期间,新郑市共签约项目56个,合同金额达到116.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就有22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35个,涉及机械制造、食品加工、能源开发、商贸物流、餐饮住宿等行业和领域,真正实现了文贸衔接、政经协同,以文促经、互动双赢。
香港铜锣湾广场连锁集团(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李济华所言极为精彩:“拜祖大典是一次心灵洗礼,更是考察商机的大好时机,许多老总都是带着项目来的。”
一线串珠 带来产业繁荣之“象”
拜祖大典的市场化运作和磁场效应,极大地拉动了交通、商贸、餐饮、旅游、通讯、娱乐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互动联动的良好局面。今年拜祖大典市场化融资初见成效,通过企业产品冠名、上香拍卖、宣传广告、基金会接受捐赠等形式,融资500余万元,改变了以往单一政府投资的格局。
大典之后,到新郑游玩的旅行团和游客络绎不绝,在黄帝故里景区的带动下,始祖山、郑风苑、郑王陵博物馆等景区景点游客如织,提前进入旅游旺季。据统计,拜祖大典以来,该市各景区共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
更为可喜的是,“水涨船高”,旅游业的兴旺极大带动了新郑相关产业。皇宫大酒店、鑫港假日酒店、新郑宾馆等宾馆饭店爆满,入住率、订台率达到90%以上;随着游客的急剧增多,郑州汽车客运站开通了郑州至新郑每9分钟一次的高频班车;黄帝文化产品空前旺销,大典当天创造了两小时销售2000枚《己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纪念封的纪录;市内特色产品专营店营业额翻番,新郑红枣等“土产品”随着拜祖大典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也变成了“时尚元素”,逐渐成为外出旅游、回赠亲友的首选特产。
一招激活,全盘皆活,让新郑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文化经济迎来了“春”的景象、枝繁叶茂,蓬勃发展。
群情振奋 催动全民创业之“潮”
拜祖大典的紧张筹备,是一个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发动机”;拜祖大典的圆满成功,更是一个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加速器”。
大典前后,新郑市全面动员、全民参与,集中40天时间,全力优化城乡环境,扮靓故里美好家园,以“绿亮净美”的城市形象迎接四海宾朋,“人人都是新郑形象、处处都是新郑形象、事事关系新郑形象”成为全市上下的自觉行动。特别是己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圆满成功,极大地激发了新郑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热情。
伴随着“五鼓励、一支持”和“五放宽、一实行”等30条政策措施的实施,干部干事业、能人办企业、群众创家业的全民创业热潮日渐升温,赵家寨煤矿、王行庄煤矿、李粮店煤矿等涉及工业、农业、城建、文化旅游、民生等在内的“十个十”项目强势推进;郑州宏业纺织等一批项目相继投产;以城北区开发、老城区改造(黄帝故里二期)和新港工业园等为重点的“一个中心、三大板块”建设红红火火;投资1600多万元的轩辕湖水库基本建成、即将全面蓄水;总投资3000多万元、长3.4公里的郑新路市区段双向八车道综合改造工程已建成通车;以17个示范村和1000眼机井改造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市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城乡公交车、免除职业教育新郑籍学生学杂费、市财政买单为城乡群众提供1000个公益性岗位等民生实事深受广大群众好评;“进企业、访企情、解企难、增企效”成为新郑党员干部与企业共迎挑战、共克时艰的有力举措。
今年1月至3月,新郑市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亿元,地方财政达到3.4亿元,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大典举世瞩目,新郑顺势而为,全力加强景区管理,迎接新的旅游高峰;全力加快故里建设,打造共有精神家园;全力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实现跨越发展!(郑州日报)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