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随着朝代更迭、时光流转,与名寺古刹有关的人和事似乎仍有迹可寻,连同多年香火的传递,令“名寺游”总是长盛不衰。
寺不在大,有“古”则灵。因为历史故事和传说的存在,人在寺中游,仿佛一下子站在与历史对话的位置,这才是古寺游的真正意义。
西安荐福寺——“神合”之塔
位于西安城南门附近的荐福寺,原为唐中宗李显即位前的旧宅,于685年改建为寺院,其时名为“献福寺”。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将此寺改称“荐福寺”,并赐御书“荐福寺”匾额。此后又经过历朝历代的修缮,形成了如今占地150多亩的规模。如今,寺内的大雄宝殿、藏经楼、白衣阁、慈氏阁、钟鼓楼等依旧保存完好。
荐福寺不能不看的是有名的“雁塔晨钟”。话说当年高僧义净从西域归来后,就被安排到了荐福寺主持西域佛经的翻译工作。出于保存经书的需要,义净向朝廷建议修一座塔。此塔建成后,约高45米,采用密檐式结构,塔身呈抛物线轮廓,玲珑秀丽,堪与城内慈恩寺的大雁塔媲美,于是被称为“小雁塔”。据闻,此塔曾先后经历过6次地震却没有倒塌,有一回地震还把上一次地震造成的裂痕“补”过来了,被视作“神合”。
“晨钟”,指的是寺内一口万余公斤重的铁铸大钟,铸于1192年,高3.5米,口径2.5米,有阳文一千多字。大钟原本沉在河床的泥沙中,直到清代才由一妇人于河畔捣衣时发现,被送往荐福寺。此后,每天清晨寺内都有和尚敲钟,声闻数十里,成为当地的一道独特风景。
周边景点: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到西安的必游之地,建议同时游览邻近荐福寺和慈恩寺大雁塔。
交通:乘46或203路公交车即可到荐福寺。
住宿:荐福寺就在西安城区内,附近有很多酒店,如西安宾馆等。
美食:西安首屈一指的小吃当数羊肉泡馍,“老孙家”和“同盛祥”是老字号,大皮院里的小饭馆同样风味十足。
北京法源寺——李敖笔下的传奇
洞林寺是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的古刹,与少林寺、竹林寺合称为“天中三林”。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在当皇帝前就曾在此做过和尚,所以洞林寺一度备受朝廷关注。明代藩王周靖王死后葬于此,洞林寺也就一时成了王府的家佛堂,香火不断。
白玉佛、洞林晚钟、楚金炉是有名的“洞林三景”。寺内一古洞中供奉有“南天日光菩萨”,是朱元璋御旨铸造的一座白玉佛,用料考究,琢工精细;而洞林晚钟是明周靖王命寺内住持明伦于景泰年间铸造,钟声一般在入暮时分响起,空蒙缈远;焚金炉也建于明代,高1.07米,重千斤,三足鼎立,鼎身铸有蟠云龙,四面伸出龙首含环,气派不凡。
在寺西面有一座禅师塔,高约10米,身大口细,是印度式样的瓶形实心砖塔。塔的每层都有精美的浮雕图案,塔底又雕有仰复莲座,塔尖昂出宝珠,傲然挺立。加上四周碑碣石刻众多,尽是一派古色古气。
法源寺位于北京宣武区教子胡同南端的法源寺前街,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而建。它不仅是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刹,还是中国佛学院的所在地。
法源寺一直与民间传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据说法源寺曾经安放过明朝著名将领袁崇焕的部分尸骨;大刀王五也曾将谭嗣同等戊戌变法六君子的尸骨带回法源寺。台湾学者李敖将这些传说都写进了他唯一的小说《北京法源寺》中。
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正所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寺中不但有元代白皮松、清代文官果,更有乾隆种植的两株西府海棠。每到四月,法源寺中丁香花开,洁白胜雪,人称“香雪海”,与崇效寺牡丹、恭王府海棠一起并称京畿三大花事。民国时期,印度文坛泰斗泰戈尔曾在徐志摩和林徽因的陪同下观赏了“香雪海”,被传为文坛佳话。
据说很多善男信女都在此放生动物,在寺中经常能看见被放生的兔子,枝头上唧唧喳喳的鸟儿也有不少曾是笼中囚。
周边景点:法源寺附近有纪晓岚、康有为、谭嗣同等名人故居可参观,也可顺便到北京戏曲博物馆,领略一下博大精深的京剧文化。
交通:由西安飞北京,在北京城内乘61路到牛街南口站下车,沿南横西街到教子胡同再向东走可达。
住宿:法源寺附近宣武大街,靠近地铁处有一个越秀大饭店,三星级。
美食:寺中不设斋饭,但法源寺在牛街附近,可以顺道尝尝回民小吃。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