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旅游攻略 > >济源十大文保胜地,您都打卡了么!
济源十大文保胜地,您都打卡了么!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23/8/25 9:26:26 来源:济源文旅 点击次数:

01、济渎庙

时 代:宋—清
地理位置:济渎路北侧
级 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济渎庙位于济源市济渎大街庙街居委会,座落在济水东源上。古代江、河、淮、济并称四渎,为天下名川大江的代表,受到历代帝王的祭祀。隋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为祭祀济水神颁诏在济水源头修建济渎庙,经宋、元不断扩建,至明天顺四年(1460年),建筑已达400余间,占地33万余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甲”字形,坐北向南,分别有济渎庙、北海祠、御香院、天庆宫四组建筑组成。现存宋、元、明、清建筑30余座100余间,占地8.6万平方米,为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四渎水神庙宇。
      清源洞府门,即济渎庙的大门,系三间四柱挑山造木牌楼,为河南明代木牌楼之冠。济渎寝宫,重建于北宋开宝六年,单檐歇山造,较多地保存了宋代原构和风格。1936年,古建专家刘刘敦桢考察时评价说:“此殿檐柱粗矮,斗拱雄巨疏朗,屋顶坡度平缓,无一不是宋初建筑的特征”,为河南省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院内还保存有唐至清重要碑碣石刻80余通,其中,唐薛希昌隶书《有唐济渎之记》、《济渎庙祭器碑》、宋《重书龙池石块记》、《灵符碑》、金《济源县创建石桥记》、元赵孟頫所书《投龙简记》、元许有壬《天下第一洞天》、明《大明诏旨碑》、《图志碑》以及历代祭文碑刻等,弥足珍贵。
1996年济渎庙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2、奉仙观

时 代:金—清
地理位置:荆梁街东侧
级 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奉仙观,位于济源市荆梁北街东侧,因观内三清殿用荆木为梁,故又称“荆梁观”。创建于唐垂拱元年(685年),唐二鲁真人、宋著名道士贺兰栖真曾先后修道于此。整体为两进院落,现存占地面积4万余平方米,金、明、清各代建筑十余座。依次有山门(清)、玉皇殿(明)、三清殿(金)、东西配殿、碑亭等建筑。
三清殿重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面阔五间,进深七架椽,单檐歇山式木构建筑。殿内采用金代典型的减柱造法,仅施两根金柱承托屋顶,是中国减柱造建筑的最典型作品。1936年,著名古建专家刘敦桢考察时高度评价其结构“手法豪放,运思奇特”,为河南省现存5座金代木构建筑中最重要的一座,也是全国重要的金代木构建筑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最为奇特的是三清殿采用“荆木、柿木为梁,桑木、枣木为柱”,至为罕见
观内的唐《太上老君石像碑》、北宋《章圣皇帝御制诗碑》等附属文物,弥足珍贵。其中《太上老君石像碑》被《语石》誉为唐代道教碑碣之冠,1972年其拓片曾赴日本展出。
2001年奉仙观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3、大明寺

时 代:元—清               
地理位置:轵城镇西轵城村
级 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明寺,位于济源市轵城镇涂沟河东岸,座落在“古轵国”城内。原为西汉初轵王祖庙,北宋时改为寺院,名通慧禅院。金末“既罹兵烬,倒为丘墟”。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重建,更名为大明寺。整体建筑采用对称式布局,坐北向南,三进院落,现存山门、中佛殿、后佛殿、金刚殿、伽蓝殿、地藏殿、阎君殿、孤魂殿等十二座建筑。
中佛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为元代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内采用减柱造,草栿梁架,檐下置五铺作斗拱,施真昂。梁架、斗拱、柱枋等均为元构,是中原地区难得的结构纯度高的元代木构建筑。
后佛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为清代单檐悬山式建筑,檐下施五踩云龙斗拱,殿内梁架彩绘色泽绚丽,保存完整,是研究河南省清代地方彩绘手法的实物资料。
此外院内还保存有元明清碑碣、明代石狮和千年梭罗树等附属文物,较为珍贵。
2001年大明寺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4、阳台宫

时 代:明清               
地理位置:王屋镇愚公村
级 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台宫位于王屋山华盖峰前的“丹凤朝阳”山岗上,创建于唐开元十二年(724年),为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奉敕创建的王屋山道教三宫之一,唐玄宗御题匾额“寥阳殿”,并让其胞妹玉真公主进王屋山学道。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占地9500余平方米。据碑文载,阳台宫古有五楼三阁,后晋毁于兵火,金贞元二年重建,明清陆续扩建修葺。现存山门、大罗三境殿、玉皇阁、东西配殿、道院过厅、王母殿等建筑和千年桧柏、娑罗树、八鋬大铁镬、石槽,以及元至清碑碣石刻等附属文物。
      大罗三境殿为河南省最具文物价值的明代殿堂式单檐歇山建筑,仿宋制的叠瓦脊及袭古的斗拱制作手法,皆为同时期建筑中仅有。殿内的天花藻井环环相扣,层层叠加,精美绝伦,体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和极强的装饰效果。特别是前檐石柱上的“八仙过海”、“风调雨顺”、“回头是岸”等高浮雕画联,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又体现了这一时期石刻雕琢水平。玉皇阁高三层,副阶周匝,气势恢宏,为河南省最高大的清代木构楼阁式建筑。四周廊下二十根高浮雕石柱通体雕刻“云龙祥凤”、“花草鱼虫”等吉祥图案和“苏武牧羊”、“李纯孝打虎”、“龙抓王小”、“田真哭树”、“桃园洞”等历史、世俗故事,可为明代石柱浮雕艺术的代表。
      阳台宫是王屋山道教三宫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特别是大罗三境殿、玉皇阁上使用的精美浮雕石柱为河南仅有、国内少有的艺术珍品。1936年,古建专家刘敦桢对阳台宫考察时曾予以高度评价。
      2006年阳台宫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5、延庆寺塔

时 代:北宋
地理位置:天坛柴庄东延庆寺内
级 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庆寺,位于济源市天坛办事处柴庄村东的龙潭东岸。创建于唐垂拱三年(687年),因座落在济水西源的龙潭岸边,又名龙潭寺。鼎盛时期,寺院建筑达二十余座。现存寺院山门、舍利塔、北宋墓塔、四令堂遗址等建筑和唐至清碑碣石刻十余通。延庆寺舍利塔,建于寺内西北角的爽垲之地,为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通慧禅院(今大明寺)住持比丘法言和尚为藏置舍利子与延庆寺住持省初、河阳念定寺(孟州境内)僧教岸三寺共谋筹建,历时三年告竣。又名千佛舍利塔、龙潭寺塔、文峰塔。塔通高28.16米,为六角形七层密檐式砖塔。塔内二层以上中空呈筒状的结构特征,在同时代砖塔中实属少见。著名古建专家刘敦桢先生高度评价为“在在北魏隋唐砖塔中最为普遍,到北宋中叶,便如‘凤毛麟角,不可多睹’”。该塔被收入《中国古塔精粹》一书中。
      延庆寺亦为北宋一代名相活动的场所。北宋太平兴国时(约976年左右),阆中陈省华任济源县令,爱龙潭风物,举家居延庆寺西佛院。三子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为学其中,后相继登科,接踵为相,延庆寺亦被后世推崇为“文峰胜地”。欧阳修《卖油翁》中的“陈康肃公,尧咨善射”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陈尧佐之孙虞部员外郎陈知俭在延庆寺西佛院“四贤读书处”建四令堂,纪念其曾祖父陈省华、祖父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当时文学家司马光作《四令堂记》以记之。
      延庆寺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类型及建造技术方面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场所。
      2006年延庆寺塔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6、盘古寺

时 代:明清
地理位置:克井镇大社村北
级 别: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盘谷寺,位于济源市北15公里的克井镇大社村北,座落在太行之阳的盘谷口东侧。始建于北魏太和三年(479年),是继白马寺之后中原地区创建时代较早的佛教寺院之一。据载,盘谷寺历经兴衰,至明初,名僧古峰和尚(周胜安)主持盘谷寺,筑坛传戒,扩建寺院,形成今之规模。鼎盛时期,法属寺院达三十余座,遍布豫晋皖三省四府。
     该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现存建筑有山门、御碑亭(清)、关帝殿(清)、大雄宝殿(清)、钟鼓楼(清)、东西配殿(清)、接官厅(清)、老母殿(清)、舍利塔(明)、李愿祠(现为遗址)等建筑和秋叶池、明代大铁钟、千年桧柏、碑碣石刻等附属文物。其中明代刊刻的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清乾隆御书的“盘谷考证”摩崖石刻和“歌盘合契”御碑,较为珍贵。
     盘谷寺以其优雅的环境,别致的建筑,浓郁的文化独具特色。其东接磨脐,西连陡崖,仰望太行绝壁,两山巍峨相接,状若环城。盘谷寺利用谷口独特的地形,建成从东到西依次向北递进的东院、中院、西院三组建筑,形成独特的“秋叶”形布局。唐贞元十七年,名士李愿因罪去职,归隐盘谷,时任检察御史的韩愈一篇《送李愿归盘谷序》成为千古绝唱,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清乾隆三十五年,乾隆皇帝为“明向误”御书“盘谷考证”,钦定盘谷为“名山胜迹”,全文刊刻于寺北千尺崖茶壶龛上,又和韩愈《盘谷子》诗韵作七言长诗,重书《韩序》全文,一并刊于盘谷寺御碑亭内。
     盘谷寺环境优雅,文化底蕴厚重,是济源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名胜古迹,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开发价值。
     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07、轵城关帝庙

时 代:明
地理位置:轵城镇东轵城村
级 别: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济源市轵城镇东轵城村,坐落在金岭之阴的轵国故城内。原名关王庙,创建于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明清两代均重修。坐北面南,为四合院式建筑,南北长53米,东西宽35米,占地两千余平方米。现存建筑依次为山门、拜殿、关帝殿、西配殿等建筑。。
      山门,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为明代单檐悬山式木构建筑。前后檐柱为小八角石柱,,前檐柱楷书刊刻对联“先武穆而神,大宋千古,大汉千古;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把关羽比作武圣人岳飞,文圣人孔子,赞颂关羽文武双全的英雄形象。后檐石柱刊刻对联“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盛赞关羽天地之德、日月之明的高贵品质和节操。
      关帝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为明代单檐悬山前廊式木构建筑。殿采用金代典型的减柱造法,施用两根前金柱支撑屋顶。檐下用真昂斗拱,灰瓦屋面,坡度平缓,表现了早期建筑的风格特征。
      轵城关帝庙是豫西北古代关羽崇拜的代表性建筑,较多地保留了金代创建时的原构,也是济源众多关帝庙建筑保存较完整的一处建筑群,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08、沁渠枋口

时 代:秦—明清
地理位置:五龙口镇沁河出山口
级 别: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济源市东北16公里的五龙口沁河出山口,是我国古代遗留的古水利工程遗址,与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五龙口古水利工程始开于秦代,先在沁河南岸开渠引水,时以枋木为门,故名枋口。三国魏时,司马孚奉诏重修,易木门为石门。唐太和五年,河阳节度使温造修治枋口堰,扩长渠道,灌溉济、河、温、武四县五千顷农田,成为历史上引沁水灌田最多的水渠。元中统年间,提举王允中奉旨开广利渠,灌济源、河内、河阳、温县、武陟等处农田。明嘉靖、隆庆年间分别开通利丰、广惠二渠,万历二十八年和三十年,河内令袁应泰、济源令史纪言分别开通广济渠和永利渠,至此形成五龙分水之势,故名五龙口。后陆续疏浚,延用至今。
       现存的重要遗迹有:枋口堰遗址、利丰渠遗址、广惠渠遗址、广济渠、永利渠、兴利渠遗址、甘霖渠遗址及三公祠、袁公祠等遗迹,其中永利、利丰、广济三渠渠首闸和袁公祠、三公祠及部分引水洞保存完整。五龙口水利设施历史久远,从古延用至今,造就了河朔地区发达的农耕业,见证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巧妙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聪明智慧,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研究价值,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古代水利科学技术的重要实物。
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09、迎恩宫

时 代:明清
地理位置:王屋镇愚公村北
级 别: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济源市西北45公里的王屋山愚公村北,坐落在天坛山下的华盖峰东侧。背靠垂簪峰,两条溪水环抱左右,汇聚于门前,形成二龙戏珠之势。始建于唐代,碑刻记载,相传唐亲王驾临,山民迎恩而得名。清代《济源县志》载“宋徽宗登基之时曾驾临华盖连珠峰,该宫为其驻跸处”。其坐北朝南,依山而建,结构紧凑,小巧玲珑。南北长50米,东西宽20米,总面积1000余平方米。总体布局依中轴线而建,两进院落,共计明清建筑十余座。从下到上分别有山门、祖师殿、东西厢房、道房、王母殿、南天门、玉皇殿、财神殿、土地庙等建筑。
      祖师殿,为下院的主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为清代单檐悬山式木构建筑。蓝砖墙体,红柱灰瓦,建筑古朴。玉皇殿,为上院的主殿,面阔三间,为明代单檐歇山筒拱券无梁殿建筑。建筑正面为琉璃拱券门,两侧为蓝琉璃拱券圆窗。额枋、斗拱均以琉璃制作,斗拱间以红黄蓝三彩琉璃圆雕仙人、武士、麒麟、凤凰、花草、海水等图案,屋顶为孔雀蓝琉璃瓦件、脊饰。
      迎恩宫是王屋山著名的道教宫观,建筑式样多样化和建筑色调与环境的有机协调是其两大特点。此外院内还保存有清代大学士陈廷敬亲笔书写的登山题记碑碣一块,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10、天坛顶南天门

时 代:明
地理位置:济源市王屋镇天坛山顶
级 别: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王屋天坛山绝顶之上,海拔1715米。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年,为洛阳万安王赐建的砖石牌坊建筑。面南背北,为天坛山总仙宫的大门,由正门和两翼门组成,仿木结构,构思巧妙。正门上楷书“无极玄穹门”五个大字,东西翼门券洞上分别楷书“福区”、“灵境”。整座建筑古朴雄伟,建筑手法独特,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特征,砖雕云龙、丹凤图案,制作精工细腻,为仿木结构建筑中的精品,也是济源唯一保存的砖石牌坊类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此外,建筑通体镶嵌明清两代碣石题记,为研究南天门及天坛山建筑群历史沿革等具有重要价值。
200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济源文旅 责任编辑:言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