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出行资讯 > >漯河是侵华日军受降点 现存全球唯一受降路
漯河是侵华日军受降点 现存全球唯一受降路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4/8 10:22:24 来源:大河报 点击次数:
 

    新建受降亭今年五一竣工

    要快一点啊,争取五一能把碑立起来,亭子都建好了。徐映伟陪同大河报记者赶到工地:受降纪念广场不仅有受降亭、受降碑,还有抗战纪念馆和爱国主义影院。

    马树奇还不太清楚,离受降路几公里远的河上街古镇上,两名山东籍石工正在抓紧雕刻受降碑和《攘夷颂》碑文。

    来自山东济宁的妇女王玉娟和马桂荣,她们受雇于漯河市一家公司,该公司企划部负责人徐映伟陪同大河报记者赶到工地:“要快一点啊,争取五一能把碑立起来,亭子都建好了。”他对着王玉娟和马桂荣大声说,两名妇女在烈日下正用电钻细心地在石碑上雕刻着。

    两名山东妇女正在忙着雕刻石碑的地方,即将成为漯河市的新景点——受降纪念广场,“投资近5000万,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2012年9月奠基,现在主体工程已经完工,不仅有受降亭、受降碑,还有抗战纪念馆和爱国主义影院”,徐映伟介绍完这些,还特意领大河报记者到他们公司的一间仓库里,这里存放着他们征集来的日本自行车和日本兵当年使用过的枪炮和衣物,还有相册及地图。“前几天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也来看过,称这些实物十分珍贵,也十分罕见。” 



    受降地为何选漯河

    漯河之所以被确定为受降区,很大程度上缘于此地乃日本侵华部队第115师团司令部所在地,常驻日军中将一名、少将五名。

    为什么要在漯河新建受降纪念广场?漯河市政协鲁锁印一听大河报记者说明来意便语出惊人:“受降区是14个,并不是15个,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在全国只分了14个受降区,漯河是后来补进来的”,鲁锁印的惊人之语在马树奇所编写的漯河文史资料中亦得到了印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通过电台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派出全权代表向中、美、英、苏四国投降签字。蒋介石将全国划分为14个受降区,命令日军集结指定地点,委任他的亲信大员为受降官,前往受降。

    河南省属国民党第五战区管辖,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接受日军投降。但就在刘峙以受降官的身份集结部队,筹划受降事宜时,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忽然向蒋介石提出,他要率部到郑州处理受降事宜,并且快速集结部队到了郑州,无奈蒋介石只得临时又将漯河增设为受降区。

    “这应该与漯河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关”,马树奇解释道,漯河是日本侵华部队第115师团司令部所在地,常驻日军中将一名、少将五名。西南方向的南阳、方城等地,南面的信阳、驻马店等地,东面的周口,北面的许昌、郑州等地日军,均由此地日军管辖。

    原山西会馆是受降仪式举行地

    1945年9月,刘峙召集了驻漯部队部分长官、地方官吏和日军投降代表,商议受降的具体事宜,同时成立了筹备委员会,定于9月20日上午,在山西会馆(现漯河二高)举行受降仪式。

    1945年9月,刘峙召集了驻漯部队部分长官、地方官吏和日军投降代表,商议受降的具体事宜,同时成立了筹备委员会,定于9月20日上午,在山西会馆(现漯河二高)举行受降仪式,大河报记者赶到当年的山西会馆时,二高大门口的几名教师向记者绘声绘色地讲述当年的受降经历。

    1945年的9月20日,晨曦初透,隐约可见的街道上,五步一岗,十步一哨,戒备森严,禁止行人随意走动。上午八点左右,吉普车、大卡车首尾相接,从东向西,满载全副武装的军人向山西会馆疾驰。九点左右,日军的投降代表鹰森孝和他的几名下属军官先期到达会场。接着以刘峙为代表的漯河驻军各部长官以及美国顾问组等受降人员,分乘小轿车来到会场,当时郾城的县长蔡友令、漯河镇镇长陶瑞亭以及当年的知名人士,陆续前来参加受降仪式,却均被拒之门外,“当天我拉着黄包车往山西会馆跑了好几趟,但不让进”,王庆宾回忆起受降仪式没能进去看看时还心存遗憾。

    原受降亭落成于火车站花园内

    1945年12月上旬,作为铭刻漯河市人民见证抗战胜利的“受降亭”“受降碑”落成于漯河火车站花园内。与此同时,竹木街也更名为“受降路”。

    马树奇采访的多名亲历受降仪式者的回忆,已在漯河文史资料中完整记录:受降仪式开始,鸣礼炮18响,接着刘峙和鹰森孝各代表中日作了简短的讲话,随后,刘峙代表中国签字受降,鹰森孝代表日军签字投降,签字后,鹰森孝面向在场中国军民,后退三步,鞠了九个躬,并把佩戴的指挥刀双手举过头顶,交给主持受降的刘峙,正式投降,“据说当时鹰森孝向刘峙和美国顾问的方向鞠躬时,刘峙竟欲举手还礼,受到美国顾问的严厉制止,说道:‘不要还礼,他是战败者,本应向我们敬礼!’刘峙一时间脸色颇为难堪”,马树奇向记者讲到此处时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1945年9月20日,这一天,侵华日军第115师团,第92混成旅团、骑兵13警备队,共计31560名日军在漯河向中国无条件缴械投降,侵华日军2971部队的司令官——鹰森孝,在此作为日军指挥官带领所管辖的全体侵华日军向中国投降。

    受降仪式结束后,驻漯侵华日军分别在滨河路、张公路(今民主路),日军军需仓库、竹木街日军兵营,向受降的中国军队缴械并办理军需物资的清点移交手续。

    在日军等待遣返回国期间,中国军队负责人命令他们将竹木街西段,由寨内通向煤市街(现今的公安街)的小土路,加宽取直整修,又运来碎砖烂瓦加以铺垫,筑成宽8米、长约700米的大道。

    1945年12月上旬,作为铭刻漯河市人民见证抗战胜利的“受降亭”“受降碑”落成于漯河火车站花园内。与此同时,竹木街也更名为“受降路”。

    漯河是全国抗战胜利后当即勒石建亭予以纪念的唯一受降点,而受降路亦是独一无二。

(作者:朱长振 责任编辑:明媚)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