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出行资讯 > >坐上“时光列车”,穿越万年郑州!
坐上“时光列车”,穿越万年郑州!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25/11/18 15:13:00 来源:河南文旅厅官网 点击次数: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腹心地带,藏着“何以中国”的原始密码,就像一列满载文明火种、穿越万年的“时光列车”。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郑州博物馆,从冰河世纪的庞然巨物,到商周青铜的礼乐回响,再到唐宋的翰墨风雅……这趟旅程,将带我们亲历华夏文明从孕育、诞生到辉煌的完整史诗。

  文明曙光 混沌初开

  象牙化石

  年代:第四纪更新世

  象牙化石为纳玛象门齿化石,米黄色,呈长圆椎体,由根部至尖部逐渐内收,形体粗壮硕大,属于成年纳玛象。纳玛象生活在距今数十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分布于我国陕北高原、华北平原,后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等因素逐渐南迁并灭绝。纳玛象身材高大,象牙长度可达3-4米。纳玛象化石的发现,对研究和复原我国北方远古生态环境和了解古象种群演变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白衣彩陶钵

  年代:仰韶文化

  钵敞口,尖唇,腹部下收,小平底。钵口沿及腹上部施有白色陶衣,其上用褐彩绘弧线三角纹、圆点纹、线纹等组成的图案。该钵出土于郑州大河村遗址,为仰韶文化彩陶的代表性器物。

  仰韶文化是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因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这件白衣彩陶钵构图简洁和谐,线条回旋流动,畅达圆转,体现了先民不凡的艺术创造力。

  王朝肇始 青铜礼乐

  兽面乳钉纹铜方鼎

  年代:商代

  方鼎平折沿,口沿上有对称的拱形立耳,腹呈方斗状,平底,下承四中空柱足。鼎腹四壁纹饰类同,上腹中部皆饰一组宽线条兽面纹带,并在两壁之交也各构成一组兽面纹;鼎腹两侧和下腹饰带状乳钉纹。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以象征九州,铜鼎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此鼎造型雄浑大气,纹饰古朴庄严,铸造工艺精湛,属于商代王室重器,堪称商代前期造型装饰艺术与礼制宗教内涵和谐统一的典范之作。

  牛首铜尊

  年代:商代

  尊大敞口,束颈,折肩,腹部向下圆曲内收,高圈足。肩部环饰三个浮雕牲首,牲首为正面牛首形象,双目圆鼓,双角上扬,牛首面部和双角布满线条柔和的卷云纹,牛首之间饰带状夔纹和联珠纹;腹部饰三组兽面纹,上下界以联珠纹;圈足上有三个变形“十”字镂孔。

  尊为盛酒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此尊出土于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商代青铜器窖藏坑,为商代王室重器。造型比例和谐,纹饰流畅精美,是商代早期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

  青釉瓷尊

  年代:商代

  瓷尊大敞口,斜折肩,深腹,底微内凹。口沿内有轮制留下的凸弦纹,肩部饰席纹,腹饰篮纹。以高岭土作胎,胎骨细腻坚硬,击之有清脆的金石声。尊内外施青釉,黄中泛绿。就其形制、品相来说,并非惊艳夺目,但青釉瓷尊已基本具备了瓷器的特征,它的发现和研究成果改变了对我国制瓷历史的认知,将我国烧制瓷器的时间从汉代以后提前到商代早期,提前了1000多年,在探讨我国瓷器产生发展基本脉络的过程中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礼制辉煌 春秋气象

  九鼎八簋

  年代:春秋时期

  九鼎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错递。圆体,折沿,方唇,两立耳外撇,鼓腹,三蹄状足;鼎腹主体饰蟠螭纹,鼎足上部饰兽面纹。八簋形体相近,盖顶设喇叭形捉手;子母口,溜肩,鼓腹,腹两侧有龙首形半环耳,圈足下有三小足;簋盖、器身饰蟠虺纹和瓦棱纹。

  九鼎八簋作为周代最高等级的青铜礼器配置,本为周天子所专享。这套九鼎八簋出土于新郑郑国祭祀遗址,是当时诸侯崛起、王权衰微的体现,对于研究郑国历史和春秋时期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国气象 汉风氤氲

  兽纹长颈铜壶

  年代:汉代

  壶直口,卷唇,长颈,鼓腹,圈足外侈。壶身主体图案与辅助纹饰相间排列,主体图案中峰峦叠嶂,水波澹澹,云气氤氲,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云集,祥瑞蒸腾,羽人升仙,龙凤遨游,神兽潜行;辅助图纹主要有锯齿纹和勾连回纹。长颈壶,是汉代典型器物之一。这件长颈铜壶形体优雅,纹饰灵动细腻,气象万千,装饰效果强烈,制作精细考究,是汉代青铜艺术中的精品。

  艺术交融 唐宋华章

  佚名菩萨石造像

  年代:唐代

  造像单体圆雕,整体呈“S”形,体态丰腴饱满。上身裸袒,发披于背,飘带扎结于胸前,戴宝珠项圈、臂钏和腕钏。下着罗裙,正前的裙摆掩于腰间,形成自然的裙褶。

  菩萨衣饰借助于圆刀法,表现的更加流畅自然。造像1976年出土于荥阳大海寺遗址,是遗址出土40余件石刻造像中的代表。其“S”形身姿,是唐代“中国式菩萨”曼妙体态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唐代佛教艺术的雍容气度和审美雅趣,有东方“维纳斯”之美誉,表现出极高的艺术造诣。

  浮雕人物石棺

  年代:宋代

  石棺由棺盖、棺身、基座三部分组成。棺盖呈七棱形,盖上刻缠枝牡丹纹,正中有楷书题记。棺身左右两侧刻 “释迦牟尼涅槃十弟子送葬图”。每侧五人,各具情态,刻画栩栩如生。

  棺身下雕须弥座,四角有力士柱,四周雕有十一个壸门,门内各有一伎乐人,分持琵琶、笛子等乐器。棺基座为须弥座,四角各有一力士,作负棺状,基座四周壸门内雕祥瑞异兽。基座上平面刻有修塔题记。整个石棺造型精美,雕刻细腻,形象生动逼真,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文脉传承 金石永固

  苏轼书《醉翁亭记》刻石

  年代:清代

  刻石共24方,其中13方为《醉翁亭记》正文。宋元祐六年(1091),苏轼应好友刘季孙之请,以楷、行、草三体兼用书体写成此《醉翁亭记》长卷,书成之后即被秘藏。到了明代,长卷曾为文渊阁大学士高拱所有,并命其妹婿刘巡为之刻石。后长卷辗转落于宫中,毁于大火。

  清康熙年间,原刻石已漫漶不清,高拱后人高有闻便以家藏刻石旧拓翻刻,今收藏于郑州博物馆。苏轼书《醉翁亭记》刻石,堪称书文双绝之作,笔力劲健、恣意洒脱,刻石保存全整,尤显珍贵。


(作者: 责任编辑:)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