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郑州老城区阜民里的红砖建筑群落里,灯光渐次亮起。一家咖啡馆内,顾客们低声交谈,不远处的艺术空间里,一场小型画展正接近尾声。街区的另一头,紧邻着商代城墙,几位游客正举起手机,记录下古老城垣与现代街区交织的独特夜景。
这幅景象,是当下河南文旅发展中一个生动的切片。近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2025年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的认定名单,郑州阜民里、鹤壁Pickleball(匹克球)运动休闲街区等12家单位入选。
从传统的景点观光,转向对消费场景的深度营造与精细化运营。这些新涌现的街区,究竟是如何通过业态、文化和体验的创新,来吸引消费者、激发新活力的?
破界融合,从“逛街”到“融入一种生活”
过去,提到商业街,人们想到的往往是购物与餐饮。而如今,成功的旅游休闲街区早已打破了这种单一模式,通过“文旅+”的跨界融合,创造出复合式的消费体验,让人们愿意来、更愿意留下来。
在郑州管城的阜民里,这种融合就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它并没有简单地将传统店铺集合在一起,而是引入了策展空间、主题餐饮、潮流零售、剧本娱乐等多种新兴业态,并将它们与历史建筑有机结合。
如果说阜民里是在历史的底片上冲印潮流生活,那么在鹤壁,一种新兴的小众运动则成为整个街区的活力引擎。淇滨区pickleball运动休闲街区在铺设运动设施的基础上,围绕“健康、活力、社群”构建一整套体验,通过独特的文化主线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这种以圈层文化为核心的模式,为体育与文旅的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中国杂技之乡”濮阳,水秀文化商业步行街则将本土的演艺资源发挥到了极致。紧邻着水秀国际大剧院,街区推出了常态化的杂技主题巡游、玩偶互动、街头表演等活动。这就形成了一种“白天逛街,晚上看秀,秀后消费”的独特模式,不仅有效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更将文化演出的客流,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了街区商业的收入。
文化赋能,街区的“灵魂”何在?
如果说丰富的业态是街区的“骨架”,那么深植于本土的文化就是其不可复制的“灵魂”。此次入选的街区,无一不是将本地文化资源巧妙地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可互动、可消费的独特体验。
管城阜民里在处理与商都古城墙的关系上,就体现了这种思路。它通过现代的建筑设计、公共艺术装置和文创产品,与古老的历史进行“对话”。这种新与旧的碰撞,让厚重的历史文化变得更加亲切、更易于被年轻人理解和接受,从而使街区本身也成了值得传播的文化符号。
在濮阳的澶州民俗文化休闲街区,文化则以一种更具“烟火气”的方式实现着活态传承。在这里,游客可以近距离观看一幅麦秆画的制作过程,也可以在街角的戏台前听一曲原汁原味的地方戏。这种方式让传统文化在与市场的互动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也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
当下,个性化的“主理人店铺”正在这些街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自己的审美和理念,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顾客,逐渐形成了以兴趣为纽带的社群。在社交平台上总能看到网友的自发种草,这种由文化认同带来的归属感,正在成为驱动消费的重要情感力量。
体验至上,竞争力在于“人性化惊喜”
当游客不再仅仅满足于“到此一游”,而是更加看重体验的品质、情绪的满足和情感的共鸣,消费者也从追求“性价比”转向了看重情绪价值。
这一转变直接体现在消费行为上。首先,场景消费通过主题街区将购物融入体验,商品本身的价值被场景带来的愉悦感所放大。其次,夜间经济激活延长消费时段,让街区成为城市夜间活力的重要载体。最后,是这些街区普遍具备创造“社交货币”的能力。无论是有趣的艺术装置,还是别致的店铺活动,都为年轻人提供了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素材。这种自发的口碑传播,又为街区带来了持续的客流和品牌影响力。
相关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以阜民里为例,在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商都阜民里8天累计接待游客42.98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689.6万元,游客人数同比增长123.27%,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70.796%。
未来的竞争力在于“人性化惊喜”,不仅要深刻把握现代旅游消费中的人性化需求,更要将服务从标准化向个性化、情感化升级,将冰冷的交易升华为有温度的人际连接,才能成为最动人的情绪价值。
从郑州阜民里的老墙新店,到鹤壁匹克球场的运动身影,再到濮阳水秀街的灯火通明......这些新晋街区正用各自的方式,让河南的文旅图景变得生动而具体。它们不再只是观光打卡地,而是成了人们愿意停留、感受生活的“城市客厅”。同时也正邀请着更多人走进老家河南,触摸历史的温度,感受当下的活力。
责任编辑:邱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