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9日上午,“郑州商城与夏商文明暨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学术研讨会”共邀请六位学者作大会主旨报告,主旨报告由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主持。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主持报告
Part 01 主旨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巍首先作了题为“郑州商城与夏商考古”的主旨报告。他先从殷墟考古的发现与意义讲起,提出殷墟从何而来的问题,从而着重讲述郑州商城的发现与价值。1952年韩维周先生在二里岗遗址发现与商代晚期文化陶器上存在密切关联的绳纹陶片,1955年发现夯土城墙后,逐渐认识到郑州商城是早于殷墟的商代都城。郑州商城一系列考古发现不仅证明了它是商代前期的都城,而且使我们对殷墟时期之前商王朝的文化与社会面貌,包括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青铜器铸造技术、玉器制造技术和社会状况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使我们认识到殷墟并非从天而降或外来的,而是从以郑州商城为都城的商代前期文化中逐步发展而来,为我们研究商王朝的历史提供了清晰的线索。他认为,郑州商城是连接商代晚期和夏王朝之间的重要环节。二里头发现以来,绝大多数从事夏商考古研究的学者都认为其是夏代晚期的都城。但二里头遗址和殷墟之间的文化上有较大差别,存在间隔。郑州商城的发现,使我们看清了商文化在青铜器冶铸技术、玉器制作技术等多方面继承了夏文化因素,但又有显著创新,同时对研究二里头的性质具有深刻意义,可以确认二里头文化属于夏代文化。最后,他指出,郑州商城的发现和研究,对中华文明从多元起源到一体融合的进程具有深远影响。它见证了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中原文化不断吸收周边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将自身的文化传播到各地,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Part 02 主旨报告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山东大学博物馆名誉馆长方辉教授作了题为“祭牲、族属与文化——兼谈先商文化问题”的主旨报告。他提出,祭牲是史前时期至三代祭祀行为的要素之一,也是考察考古学文化及其族属关系的重要内容。在具体论证上,方辉教授从两片仅有的有关东夷的商代武丁时期的甲骨刻辞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有力地论证了这两片刻辞的性质并非一般商代甲骨中常见的卜辞,而是属于一种具有文本性质的记事刻辞,并且结合其刻写内容,讨论了东夷与商族在祭牲方面的差异:东夷重犬牲;商人重牛牲。从江苏铜山丘湾遗址社祀遗迹和河南商丘山台寺牛坑入手,对东夷族祭牲表现出的重犬特征以及商族鲜明的重牛传统的流变进行了追溯。丘湾遗址社祀遗迹两层堆积中共有犬骨12具,而商丘山台寺遗址祭祀坑内包含9具牛骨架,提出丘湾是被商化的夷人,但祭祀保留了东夷传统,启示我们判断族属性质时思想上的信仰传统可能比陶器更重要。他明确指出,东夷重犬牲和商人重牛牲的渊源可追溯至史前时期,从丘湾遗址祭祀用牲来看,其主人应属于商代的东夷人;从商代重牛牲和常受水患等记载判断,商王族应起源于豫东鲁西一带,该地区是探讨先商文化不可或缺的区域。


Part 03 主旨报告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张国硕作了题为“郑州商都的延续年代及其与小双桥遗址的关系”的主旨报告。他指出,郑州商城发现已逾70年,学界进行了充分研讨,争议不断。关于郑州商城的属性,主要有短期为商都、长期为商都及非商都三大类观点。其与偃师商城的关系也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前者是仲丁隞都,后者为西亳;第二种是前者为郑亳,后者为太甲桐宫或军事重镇;第三种是二者皆为商都,并存于商代前期,其中郑州商城为主都,偃师商城为辅都或别都。他明确提出郑州商都延续时间长,白家庄期仍为商都,主要理由是:郑州商都始建于二里岗下层一期之初,废弃于上层二期(白家庄期)之末,延续整个商代前期,年代长达二三百年,绝非是一两个商王所使用的仲丁隞都或祖乙庇都,也不仅是汤至仲丁之前的亳都,而应为商汤至盘庚迁殷之前的商代前期都邑。他认为郑州商城与小双桥遗址不应是一都制前提下的前废后兴关系,小双桥遗址作为隞都的疑点甚多,其与郑州商城间距近,两者在白家庄期共存,且小双桥遗址位置不利于仲丁伐蓝夷,也达不到早期都邑判断标准。小双桥遗址更可能是郑州商都外围的邑聚,主要承担大型祭祀场、离宫别馆的角色,并兼设生产与生活设施,而郑州商都则具有像殷都“大邑商”的分布态势,都城外围设置有诸多邑聚据点。


Part 04 主旨报告

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剑桥大学麦克唐纳研究所教授梅建军作了题为“陕北出土商代青铜器及其与中原的关系”的主旨报告,从近年来考古发掘的新材料出发,对陕北地区在商代是否具备本地生产青铜器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他先介绍了如何寻找商王朝边界的最新研究动态,引发关于考古学文化、族群与国家的理论思考。他详细阐述了陕北出土青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将陕北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进行了不同维度的对比:与殷墟对比、不同时代对比、与各地铜矿对比及与东、西秦岭铅矿对比,结果表明,其青铜礼容器的确应该来自安阳,北方风格器物也可能来自安阳或使用来自安阳的原料在当地制作。通过对殷墟出土兵器、工具和铸铜遗物的不同种类、不同风格器物以及不同材料青铜器所含高放铅和普通铅的对比,揭示出殷墟出土的北方风格青铜器可能为安阳本地生产自用或为北方的族群生产。然而,近年来在陕北地区包括寨沟在内的一系列遗址不仅发现了大型夯土建筑和高等级的墓葬,还出土了一批类型丰富多样的青铜器和铸造铜器所用的陶范残块,陕北出土的青铜器显示出与安阳尤其是铸铜材料上的密切联系,表明陕北地区青铜文明在商代获得了显著发展,商代晚期已经采用组合陶范法生产青铜容器,在陕北也存在重熔商人的青铜礼容器以制作青铜兵器和工具的可能性。


Part 05 主旨报告

美国达特茅斯大学艾兰教授以视频形式作了题为“嵩山地区的地理意义”的主旨报告,强调了郑州商城等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具有世界性意义,并系统阐释了嵩山地区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她认为,二里头、二里岗的青铜文化形成了超越政治的“文化主导权”,其将青铜器与祭祀、礼仪紧密结合的文化“样板”被各地方文化广泛模仿与认同,为早期中华文明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嵩山地区的青铜文化本身亦是多元文化互动与碰撞的产物,受到欧亚草原冶金术传入和中国其他文化的影响,如齐家文化、陶寺文化及龙山文化等。嵩山地区也是文化与地理中心,嵩山在中国早期思想中是世界中心,并有真实地理支撑:通过连接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可辐射至中国大部分区域。考古发现显示,二里头文化聚落在嵩山南北都有发现,表明山脉并非障碍;下王岗遗址的发现表明二里头文化通过淮河、长江水系向南影响有可行性。二里岗文化时期,以郑州商城为中心的文化交流网络得到进一步强化扩展,其他地区“过渡期”(过渡期指郑州商城与殷墟期之间的时期)之前的青铜器都与之非常相似。随着二里岗文化衰落,外围区域文化在模仿中原范式基础上进行本土化创新,铸造出地域风格青铜器,这些创新后来被殷墟青铜器吸收融合,铸就了青铜艺术的辉煌。


Part 06 主旨报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杨树刚研究员作了题为“郑州商城近年考古成果概览”的主旨报告,以致敬-传承-保护为主线系统回顾了围绕郑州商城遗址所展开的一系列考古工作及其重要收获。他向以安金槐等为代表的老一辈考古工作者致敬,重温了郑州商城自1955年发现并确认以来,一代又一代考古人取得的丰硕成果。强调要继承老一辈考古工作者不畏艰辛、探索真知的实干精神,坚持长期、持续、有计划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他全面梳理近十年来河南省市考古工作者开展的考古工作,总结了郑州商城以商代遗存为重心的考古新成果,如仓储设施、冶铜作坊遗存、制骨活动遗存、城市水利设施遗存、高规格墓葬和祭祀遗存,这些成果不断刷新对这座早商都邑的新认知,要以郑州商城——“探商”的重要阵地为支点,再向前“寻夏”有了更切实的抓手。同时,在城市考古工作理念的指引下,按照“纵向找沿革、横向探布局”的工作方法,陆续发现了战国人骨埋藏沟、唐代丛葬坑、道路及明清祖师庙建筑基址等历史时期的重要遗存,这些发现延伸了城市历史轴线,丰富了城市历史内涵。他表示,新时期考古工作,不仅全面展示了郑州商城的城市文明,为深入探究商代郑州城提供更多线索,也为探索郑州商城这样的古今叠压型城址的城市考古提供了重要案例。未来,要加快考古资料整理与出版,加强研究与阐释,推进考古成果惠及更多社会公众。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