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出行资讯 > >贾湖遗址“一墓五笛”奏响中华礼乐文明序曲
贾湖遗址“一墓五笛”奏响中华礼乐文明序曲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25/9/9 8:54:40 来源:大河网 点击次数:

      一把骨笛,穿越九千年风霜,其声犹在耳畔。而一座墓中五支骨笛同现,刻符缀玉,这已不仅是“礼乐”的萌芽,更是一道文明破晓的锐光。9月5日,从河南郑州举行的“裴李岗时代与中华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上获悉,位于河南舞阳的贾湖遗址考古发现“一墓五笛”等遗存,揭示出早在7500年前,中原大地已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化和礼制雏形。这个新发现,正以“一墓五笛”的独特密码,改写着我们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知。这不只是考古学界的振奋,更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又一块关键拼图——它告诉我们,这绝非简单的乐器,而是中华礼乐文明在混沌初开之际奏响的第一声庄严序曲。

  贾湖,不只是“最早”,更是“最早熟”。贾湖遗址是一处距今约9000年至7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重要遗址。因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七声音阶乐器——贾湖骨笛而备受关注。以往我们常说“五千年中华文明”,而以贾湖为代表的裴李岗时代遗存,正将中华文明的起源阶段大幅推前。正如魏兴涛研究员所指出的,“棺椁制度萌芽”“葬仪初步形成”“社会权力集中”,这些要素都不是原始部落偶然所能达到的文明层级。一座墓中随葬600枚绿松石,五支骨笛伴身,还有带刻度的“度量衡”骨器——这显然不是普通成员所能享有,而是阶层分化、权力象征的体现。贾湖以其惊人的“早熟”,展现出一种迥异于同时期其他族群的文明进阶路径。

  礼出于俗,乐通于神。而礼乐制度的背后,从来都是权力结构和社会秩序的镜像。“一墓五笛”并不只是“豪华陪葬”,更是礼制起源的物质见证。我们可以想象,那个持有五笛、拥有刻符骨器的人,或许是部落的祭司、首领,或是通神的“圣王”。他不仅掌握资源分配权,更垄断了与天沟通的仪式工具。骨笛是用来“通神”的,绿松石是用来“显贵”的,棺椁则是用来“别等级”的——这些元素聚合在一起,标志着社会已从平等氏族走向等级礼制,中华文明独特的“礼乐文化”正由此发端。

  贾湖的发现,重塑了我们对文明起源的认知坐标。它并不突兀,而是与后续的仰韶、龙山乃至夏商文明一脉相承。比如棺椁制度,以往认为最早出现在仰韶时期,而贾湖将其提早了两千多年;比如骨笛的音律成就,证明当时已有高度发达的审美与技术;再比如刻划符号,虽未成文字,却已是意义表达的原始努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贾湖,正是这“源远流长”的实迹注脚。

  读懂贾湖,方能读懂中国。站在贾湖遗址的黄土上,我们忽然读懂:为什么中华文明能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因为早在9000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已掌握“和而不同”的生存智慧——骨笛的七声音阶包容天地韵律,环壕的营建兼顾防御与生活,社会分化中仍保留集体协作。今天的中国,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到“美美与共”的文化观,不正是这种智慧的当代延续吗?当我们在博物馆里凝视那支刻着刻度的骨笛,看到的不只是文物,更是一个民族“礼之用,和为贵”的精神底色。它提醒我们,中华文明的起源不是单点爆发,而是多元一体、绵延不断的生长过程。贾湖的“早熟”,也隐含了中原文明能持续吸纳、融合并引领周边的文化基因。这种基因,既体现在物质层面的技艺传承,更深植于精神领域的礼序认同。

  贾湖遗址的“一墓五笛”更是5声叩问,叩问文明的起源,叩问礼乐的初心,叩问我们从哪里来。正如考古专家所说,贾湖是“文明起源阶段的代表性、关键性遗址”,它让我们确信:中华文明的曙光,不是骤然照亮历史长空,而是在贾湖这样的土地上,由先民们用骨笛吹亮、用环壕守护、用礼制滋养,最终汇成照亮东方的文明星河。这,正是考古的意义——让我们在与古人的对话中,读懂自己,读懂“何以中国”,读懂“何以中原”的深刻答案。(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作者:邓随新 责任编辑:言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