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出行资讯 > >6天7市,奔赴一个盛夏的河南
6天7市,奔赴一个盛夏的河南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25/8/5 9:05:15 来源:大河财立方 点击次数:

      农田里,玉米进入拔节育穗关键期;产业园里,商业航天卫星加紧制造;汴河游船上,灯火闪烁,游人如织……

      7月28日至8月2日,“活力中国调研行”河南主题采访活动举行。6天访7市,大河财立方记者深入郑州、许昌、漯河、开封、新乡、鹤壁、安阳等地,领略中原大地上生生不息的新质力量,用镜头和文字描绘一个盛夏的河南。

从造汽车到造卫星,河南制造展现“新质”活力

      7月28日,首站郑州。采访团一行先后来到宇通客车、中创智领(原郑煤机)、超聚变等地,寻找现代产业体系的活力密码。

      宇通客车的现代化产业密码藏在“自主可控”4个字里。

      在装配车间的最后一道工序处,新能源技术经理周扬指着即将下线的新能源客车介绍:“从电池到电控系统,核心技术全是‘宇通造’。我们构建了新能源商用车自主可控产业链,睿控E平台作为行业首个软硬件一体化电动专属平台,在客车经济性、轻量化、舒适性及可靠长寿命等方面实现行业领先。”

      在中创智领集团,活力源自改革这把“钥匙”。

      “我们取消了‘大锅饭’,员工薪酬向一线倾斜;干部能上能下,2022年基层工区主任也纳入竞聘体系。”集团相关负责人拿出一份数据:2024年营收370.25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9.05%。“市场化的分配,干部、用工制度,让1.7万名员工拧成了一股绳。”

      鹤壁拥有目前全省唯一的“卫星制造产业园区”——天章卫星制造产业园。园区里,首批4颗遥感卫星正在加紧制造。天章卫星项目经理介绍,目前,其中两颗整星及SAR(合成孔径雷达)天线载荷已经完成装配,相关电测也已完成。

      “作为‘鹤壁造’首批SAR卫星(搭载SAR载荷的对地观测遥感卫星),凭借全天候全天时工作能力及穿透云雾、植被的独特优势,其应用将深度对接河南省应急管理、水利、防灾减灾、资源勘探等领域。”该项目经理说。

      2024年8月,天章卫星智能制造产线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核准产能为年产100颗卫星。整个天章卫星制造产业园按照“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的理念规划设计,结合企业需求量身定制,研发中心、孵化中心、综合服务、人才公寓等软硬件设施配套齐全。建设有卫星设计、系统仿真、制造工艺三大平台,卫星综合测试、卫星试验验证两个中心,目前已基本具备达产能力。

      除了商用卫星产业,天章火箭制造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全部建成后可年产10发中型运载火箭。

从种粮到建厂,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这个夏天,河南持续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多地抗旱保灌,夺取秋粮丰收。

     7月31日,采访团一行头顶烈日,来到新乡市平原示范区的近11万亩高标准农田里,看到各种“黑科技”对庄稼的“精准投喂”。

      在农田里的“六情”(苗情、墒情、虫情、病情、肥情、灾情)监测站,360度高清微距摄像头实时观测田间地头的农事进度,墒情传感器传回土壤水分和肥力数据、智能雷达全天候监测直径20公里范围内的昆虫……

     新乡市平原示范区农业农村局现代农业科科员郭星介绍,这片高标准农田除了“水电路林”畅通之外,还实现了节水灌溉、精准施肥、精细化喷洒农药等。气象等部门也加入进来,最终实现亩均增产100斤以上的成果。

     河南,不仅是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的“中原粮仓”,也是现代食品产业集群规模超过万亿元的“国人厨房”,以一省之力生产了约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4/5的酸辣粉。其中,漯河市集聚了超过7000家食品企业,食品产业总规模超2500亿元,占全省的1/4、全国的1/40。

     在双汇第一工业园的屠宰车间,记者看到,一头头生猪正经过数十个步骤,精细化屠宰分割,最终送达消费者手中,走进千家万户。

     经过智能化改造的产线大大提升了生猪屠宰的效率,双汇发展屠宰厂设备安全管理副总经理袁文堂告诉记者,2020年,投资5.2亿元改造的产线投入使用,引入数字化系统、工业机器人等,使得产能达到每小时650头。

     另一家总部位于漯河的上市公司——卫龙美味近年来受到大量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其研发的辣条、魔芋丝、海带等产品接连成为零售市场的“爆品”,产品畅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卫龙美味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持续创新,卫龙逐步形成了面制品、菜制品、豆制品及其他系列品类,让传统美食娱乐化、休闲化、便捷化、亲民化、数智化是卫龙的愿景,这也是为了更好践行“大食物观”。

    漯河不仅孕育了双汇、卫龙、南街村等知名食品企业,还吸引了美国嘉吉、可口可乐、泰国正大集团等21家世界500强、32家中国500强、75家行业龙头企业扎堆入驻,产业集聚效应越来越大。

    规模庞大的产业链集聚于此,离不开科技创新的赋能。

    其中,中原食品实验室吸纳了14位院士,组成了食品研发的“超强阵容”。该实验室挂牌两年多以来,已为双汇、伊利等28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700多次。

     中原食品实验室执行副主任陈历水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我们实验室围绕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育两大主要任务,在奶业、酒业、休闲食品、肉制品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我们与企业加强合作,去年有11款自主研发的产品成功上市。”

从夜游到研学,河南文旅再添新助力

    文化旅游业,是正在加快培育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河南文旅频频出圈,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涌现。

     在开封府景区,投资5000万元的沉浸式夜游项目《南衙千秋月》于今年8月正式与游客见面。该项目设置了5项核心演艺和4处情境互动,融合声光电技术,且与景区建筑景观相辅相成,历时78分钟,包括包拯、苏轼、宋徽宗等NPC悉数亮相,复现了“北宋的群星闪耀时”。

     “该项目通过演绎的形式让他们的历史故事‘活起来’,让游客感受大宋文化、府衙文化。”开封“开封府”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段博说。

     在位于开封市龙亭区的北宋东京城顺天门遗址上,总投资6.65亿元,集遗址展示、文物展览、文创开发、沉浸式演出等功能于一体的顺天门遗址博物馆拔地而起,将于今年年底前正式开放。

     该博物馆运营总监陈兆锋说,该馆力求用更多科技手段来展现遗址和文物,最终目的是让游客近距离、沉浸式地体验传统文化。

正值暑假,拥有红旗渠、殷墟、中国文字博物馆等诸多资源的安阳市迎来研学旅行高峰期。

     中国文字博物馆宣传教育部培训科副科长杨小玉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暑假期间,亲子研学呈现“井喷式”增长。今年4月份起,该馆就开始完善亲子研学课程,推出“刻写甲骨文送祝福”等特色活动。

     “截至7月31日,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后接待游客已达256万人次。其中,研学旅行越来越热,今年暑期到我馆研学的人数已超2.2万人次。”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告诉记者。

     记者从安阳市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获悉,该市接待研学旅行人数不断增加:2023年约为207万人次,2024年超220万人次。今年上半年,安阳市接待研学旅行约16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20%。其中,来自安阳市域外的人数较去年同期增长40%。

     盛夏的河南样貌已逐渐清晰——智能车间里,工业机器人挥舞的机械臂;一望无际的玉米地正经历抗旱保灌、拔节生长;热火朝天的古都游、夜经济。盛夏的河南,也是活力的河南。

(作者: 责任编辑:言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