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出行资讯 > >河南:花样避暑乡村版
河南:花样避暑乡村版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25/7/31 9:05:44 来源:河南日报 点击次数:

7月23日,修武县西村乡金岭坡村云上院子民宿掩映在一片翠绿之中。河南日报记者 王铮 摄

7月28日,林州市石板岩镇的太行大峡谷漂流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河南日报记者 王铮 摄

嵩县以陆浑湖为核心,构建起“一湖三环三组团”格局,全域旅游激活乡村振兴。王铮 李卫超 摄

夏日炎炎,城市里热浪蒸腾,自带“天然空调房”的山乡却成了避暑胜地。栾川县高喊“21℃夏天·旅居在栾川”,焦作云台山溪降项目前排起蜿蜒长龙,登封市大金店镇袁桥村暑期民宿早被预订一空……

当高温席卷城市,乡村里的“凉资源”正加速转化为“热经济”,向游客敞开清凉怀抱,为夏日消费注入强劲动力,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新支点。

本质 城乡需求的精准对接

乡村“凉经济”的爆发,本质是一场“城市需求”与“乡村供给”的精准对接。据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显示,2025年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强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温将较常年偏高0.5℃—1℃,高温日数明显增多,而乡村拥有的山林、溪流等“天然降温系统”,以及低密度的居住环境,恰好击中了城市居民的避暑痛点,“逃离城市热岛”成为不少市民的选择。

从“被动等待”到“主动设计”,河南乡村将“凉资源”转化为核心吸引力,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作为河南省海拔最高的县城,栾川推出“21℃夏天”品牌,向广大游客发出“消暑配方”。

“城里热得像火炉,村里有山有水,简直是消暑的绝佳宝地。”7月28日中午,栾川县陶湾镇协心村大峡谷漂流项目登船处,张清扬和大学同学一行5人早已迫不及待,他们身着专业装备,准备登船开启这场充满激情与欢乐的“夏日大作战”。

陶湾镇地处伊河源头,是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的交汇之地,水资源极为丰富。凭借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陶湾镇成功引进了大峡谷漂流项目。每年6月至10月,这里便成为热门打卡地,超过60万游客如潮水般蜂拥而至。

曾经,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选择走出山沟,外出务工谋生。如今,随着乡村旅游的火热发展,不少人毅然选择回乡创业,开办农家宾馆和精品民宿。目前,陶湾镇已拥有173家农家宾馆和12家精品民宿,2024年,该镇旅游综合收入高达2.4亿元,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日子越过越红火。

不仅是栾川,聚焦乡村“凉资源”,全省各地各出奇招。

孟州市西虢镇莫沟村冬暖夏凉的窑洞成了游客们避暑、体验传统民居的热门选择,村里的人气源源不断;卢氏县双龙湾景区精心策划亲水狂欢季,全民钓鱼争霸、云朵泡沫狂欢、星空篝火夜等活动精彩纷呈……

自带清凉属性的乡村,让城市游客不请自来,这场由热浪催生的“清凉生意”,正在吹出乡村发展的新气象。

问题 如何从“流量”到“留量”

“凉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

“不少乡村旅游大同小异,都在搞漂流、建民宿,农家乐的菜单也是清一色的山野菜炒土鸡蛋、红薯面条,缺乏差异化竞争。”郑州工商学院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讲师李成敏长期从事乡村设计,她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同质化竞争会使乡村旅游陷入低水平内卷的困境。

古镇里的特色建筑被改造成清一色的村咖、网红打卡点,传统商号、手工艺作坊逐渐消失;村落里的民俗表演,为迎合游客简化仪式流程,失去了原真性……当乡村旅游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怪圈,文化传承便成了空中楼阁,使乡村旅游陷入“千村一面”的发展瓶颈,游客走马观花后难有记忆点,更谈不上来此重复消费。

在“清凉+”上下功夫是很好的解题之策。以焦作云台山景区为例,其凭借自然山水景观优势,以“夏一站 云台山玩水”为主题,精心打造了亲子戏水节IP活动,并持续解锁夏日新玩法、新体验。

该景区推出的“云涧飞降”溪降项目,巧妙利用亚洲第一高瀑——云台天瀑的800米溪谷,将静态的自然景观转化为动态的探险体验。游客从314米落差的起点顺流而下,在飞溅的水花中感受肾上腺素狂飙,这一项目单日接待量突破千人。

“以前夏天去山村里度假玩水的体验比较单一,今年我们在网上看到这里有升级玩法,马上就决定来了。”王毅行一家三口从郑州驱车而来,为的就是体验云台山的溪降项目。

“但仅围绕‘凉’做文章,往往会让乡村陷入季节性依赖,一进10月,气温骤降,景区关门、民宿停业,村民又回到‘靠天吃饭’的状态。”李成敏如是说,此外,基础设施的短板效应也在限制乡村旅游的升级发展。要想在乡村旅游中有满意的体验感,完善的基础设施、优美的乡村环境等都是关键环节。

2020年全省文化旅游大会提出,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打通全省涉及乡村旅游景区(村)的“最后一公里”。但现实中仍存在显著落差,部分乡村道路崎岖难行、水电供应不稳定、卫生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对‘凉经济’的认知偏差,如果乡村只把清凉资源视为一次性资源变现,‘凉经济’终将凉下去。”李成敏说。

破局 从“单季热”到“四季兴”

乡村“凉经济”不该被夏季框定,唯有立足资源禀赋跳出“季节限定”,构建“四季有景可赏、全年有游可品”的生态体系,方能为河南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业态升级是打破季节性依赖的关键——

沙河水光潋滟,公园荷风送香,美食街烟火升腾……7月29日,鲁山县赵村镇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停车场里,停满了来自全省各地的车辆。

曾几何时,各村“单打独斗”“小散弱”的困局成了赵村镇全域发展的阻碍。如今,该镇将上汤村、小赵村、柳树沟等10个村庄的农文旅资源优化整合,成立联合发展片区,实现抱团发展。

登山节、采摘节轮番上演,主题研学、农耕体验等活动丰富多彩,赵村镇全域旅游示范区“农体文旅商”融合的产业体系日渐丰满。自开园以来,该片区累计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600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100余万元,村民增收460余万元。

延长产业链是激活旅游经济的核心引擎——

单靠避暑难以长久带动乡村经济发展,需推动“旅游+”深度融合,实现多业态共生共荣。

温县陈家沟景区里,太极拳的传承脉络在移步换景中徐徐展开:漫步太极拳祖祠,400年的历史底蕴扑面而来;驻足东沟,可以观看拳师与村民同台展演,跟着学几招太极拳招式;若恰逢赛事档期,还能沉浸式围观高手过招的精彩对决。

夜幕降临,“今夜·东沟”沉浸式夜游登场。3D光影与AR技术唤醒古村记忆,全息投影、激光矩阵交织成时空隧道,以陈王廷创拳历程为主线的实景演出,将百年拳史化作可触可感的立体画卷。游客穿行其间,光影流转中,各派太极宗师的身影次第浮现,仿佛与先贤进行一场隔空的武学对话。

从“打卡式体验”到“在地化教育”,温县陈家沟景区将地域文化与自然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教育载体,实现“旅游即学习”的价值蝶变,成功入选2025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夏季)精品景点线路推介。

利益联结是让村民共享“凉经济”红利的根基——

“乡村‘凉经济’的终极目标,不是让资本赚快钱,而是让村民分享发展红利。”省乡村振兴协会相关负责人认为,只有建立“村民主体、利益共享”的机制,才能让乡村既留住清凉,又留住人心。

青砖灰瓦的明清古建错落有致,600年的古槐虬枝盘错,500岁的石臼爻镌刻着岁月纹路。登封市大金店镇袁桥村以古村落为根脉,深耕袁桥美丽乡村旅游项目,鼓励村民按“志愿加入、风险共担、抱团增收”的原则组建经济发展合作社,大伙入股在古寨墙外共建娱乐项目,闯出多元增收路。

“通过成立合作社,全村老人按月领取养老补贴金,更重要的是,村民们参与古村落保护的自觉性越来越高,许多人主动找到村里,把自家旧房屋、老院落自愿交出来统一管理,统一修复。”袁桥村古村落保护负责人王向人表示。

文化和旅游部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为7.07亿,同比增长8.9%;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收入4120亿元,同比增长5.6%;全国乡村旅游从业总人数为712万,同比增长2.2%。这既彰显了乡村旅游市场的蓬勃活力,也反映出各地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上的积极成效。

由此可见,河南乡村旅游的兴旺并非偶然,而是通过业态升级打破季节束缚,借力产业融合激活全域动能,并最终依靠利益共享筑牢发展根基。这条从“单季热”迈向“四季兴”的长效发展路径,正为我省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河南日报记者 刘一洁 李若凡)

  专家观点  

在“破立之间”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河南科技智库农业强省战略研究基地负责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滕永忠

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活力引擎”,其对经济增长、文化传承、生态改善的多重价值已充分显现。但要实现从“流量”到“留量”、从“单季热”到“四季兴”的跨越,还需破解发展中的深层矛盾。

乡村旅游的价值,本质是对乡村资源的“二次激活”。经济层面,它将农房转化为民宿、农产品升级为旅游商品,重构乡村产业形态;文化层面,乡村旅游挖掘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使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得以传承和发展;而基础设施的改善,更让乡村在服务游客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升级”。

但当前发展乡村旅游还面临一些痛点。乡村旅游项目缺乏创新,不同地区的农家乐菜品和环境布置相似,会因缺乏特色被市场淘汰;资源开发整合难,不少村落守着“一亩三分地”,未能形成穿珠成链的集群效应。

破解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在短期收益与长效发展间找到平衡。

科学规划是前提。乡村旅游应立足乡村特色做顶层设计,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山区可聚焦生态康养,古村侧重文化体验,避免陷入“千村一面”。

产业融合是路径。如今单纯的“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已难满足游客需求,需推动“旅游+”深度融合:农业可延伸出采摘研学,文化能转化为体验项目,闲置农房也能改造为乡村书房、手作工坊,从而丰富游客的“村游”体验。

长效运营是保障。需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既解决用工难题,又让发展成果惠及于民。

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终究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既要让城市游客找到乡愁,也要让乡村居民获得“甜头”;既要保护好青山绿水、老村古建,又要通过创新激活其现代价值。唯有如此,才能让乡村旅游真正成为可持续的富民产业,让每个村落都能在文旅融合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密码”。(河南日报记者刘一洁整理)

让乡村旅游跳出“季节限定”

当城市热浪蒸腾,豫西古村老槐树下,摇着蒲扇的老人与拍照打卡的年轻人共享着同一片绿荫——这幅图景,恰是城乡关系悄然重构的生动注脚:城市人渴求乡村的清凉与宁静,乡村期盼城市的消费与活力。“凉经济”的火热,正是这场“双向奔赴”的动人序章。

河南乡村的“清凉答卷”,写满了因地制宜的智慧。栾川县陶湾镇协心村,游客可以在大峡谷漂流中感受夏日激情;孟州市西虢镇莫沟村窑洞里,游人能体验到不插电的天然清爽;温县陈家沟景区里,研学者可于一招一式、一砖一瓦间,寻得内心深处的清凉。

但乡村旅游,远不止于避暑。焦作云台山景区突破季节边界,冬季冰雪节银装素裹,春日汉服花朝节衣袂翩跹,夏日“引客入修”联合蜜雪冰城送出清凉甜意,四季轮转皆成风景;宝丰县李庄乡通过环山公路串联分散村落,形成“市域一日游经济循环圈”;新密市积极发展古镇古村、乡村田园、康体养生、主题文创等特色民宿集群,全市民宿产业辐射带动2.3万人就业创业,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通过“旅游+”的方式,乡村的生态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等变为独特的旅游资源。

最动人的回响,来自乡土深处。登封袁桥古村,村民合作社模式让乡亲们成为景区真正的主人。唯有利益共享的根基稳固,乡村才能既留住沁人的清凉,更留住向往的人心。

从云台山的四季繁华到袁桥村的共富实践,从“单季热”到“四季兴”,具有综合性产业特征的乡村旅游将在推进我省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作者:刘一洁 责任编辑:言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