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出行资讯 > >平顶山|“汝瓷集”:让千年名瓷走进寻常百姓家
平顶山|“汝瓷集”:让千年名瓷走进寻常百姓家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25/7/16 10:30:18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点击次数:

      7月12日下午,烈日炎炎,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市民广场西侧的环湖路上却人头攒动。第九期“汝瓷集”陶瓷青创市集如期开市,琳琅满目的汝瓷、花瓷、唐钧等陶瓷作品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吸引着市民和游客驻足欣赏、选购。

 

市民在王晟鸣(右一)的摊位前欣赏一件玉壶春汝瓷作品

      作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汝瓷曾因其“雨过天青云破处”的绝美釉色成为稀世珍品。如今,在平顶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陶瓷发展促进中心等单位和部门的推动下,自今年5月底开集的“汝瓷集”陶瓷青创市集正让这一千年古瓷走下神坛,让曾深藏宫廷、博物馆的珍稀汝瓷走进寻常百姓家。
市集百态:传统工艺的现代突围
      7月12日下午4点,44岁的闫武辉坐在摊位前,低头擦拭锔瓷工具。这位来自汝州的手艺人面前,既有刚修复的汝瓷残片,也有自家烧制的新瓷。
      “上周修复了一只开片碗,主人今天特意来道谢,还介绍了3位朋友加微信。”闫武辉的指尖划过一件锔着金纹的汝瓷盘,裂纹在铜钉的勾勒下化作展翅的蝴蝶,“很多人觉得有瑕疵的汝瓷就该扔,其实修好了比完整的更有故事。”他的锔瓷非遗工作室已培养出30名徒弟,市集成了他们展示这项古老技艺的最佳舞台。

 

顾客了解汝瓷盖碗作品

      紧临的摊位旁,43岁的王亚峰脖子上挂着毛巾,忙着给一只斗笠杯打包。“天热,敞口杯卖得最好,这周特意多备了20只。”他展示着手机里的销售记录:上周六销售额超800元,八成是这类贴合夏日需求的实用茶具。从彩陶艺到手工香,再到跟着闫武辉学锔瓷,这位跨界创客在市集里找到了精准定位——让传统工艺接上生活地气。
      距此不远的另一个摊位上,26岁的王晟鸣正为顾客讲解釉水的奥秘。王晟鸣是汝瓷大师孟玉松之孙,他摊位上的茶具带着美术设计专业的巧思:茶杯把手处的弧度贴合指腹,盖碗边缘特意做了防烫处理。“刚卖掉的那款月白盏,是根据年轻人喜欢的极简风格设计的。”他拿起一只青灰色茶杯对着阳光,釉面下的冰裂纹如流云变幻,“奶奶常说,汝瓷的魂在釉色,但形得跟着时代走。”摊位前,50多岁的冯先生拿着手机比对博物馆藏品:“现在的汝瓷既不失古韵,又比老物件好用,摆在家里既是茶具,也是装饰。”
      与王晟鸣摊位不远是李霖的窑变陶瓷摊位,上面摆放着各类色彩鲜艳的陶瓷。27岁的李霖刚做成一笔生意,一个读小学的女孩捧着6朵陶瓷花,拉着妈妈的手开心离去。
      “这些小摆件成本低、受众广,能让更多人爱上陶瓷。”李霖从景德镇大学毕业回乡后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目前尝试用本地高岭土烧制平价饰品。他指着摊位上88元的窑变摆件说:“虽然现在做窑变,但常来市集看同行的手艺,说不定哪天就跨界尝试了。”
守正创新:接地气就有生命力
      市集偏西位置,胡其顺的柴烧汝瓷摊位显得有些特殊:一只小碗标价300元,是他摊位上最便宜的物件。

 

摊主展示汝瓷敞口斗笠杯

      “栗木烧制48小时,成品率不到三成,这价格真不算高。”他从手机里找出销售记录,上周卖出的两只玄青釉杯,买家都是市集上的回头客。阳光下,他手中的玄青釉杯泛着孔雀开屏般的七彩光泽:“汝州出土的古瓷坑里本就有各种釉色,我们不过是把老祖宗试过的配方再捡起来。”这种坚守传统又不拘一格的探索,让他的产品在网上积累了不少粉丝。
      曾涉足电商行业的36岁王颖则代表着另一种破圈路径。她拥有自己的窑口,雇了3位老师傅专烧定制茶具。“上周在市集接了个大单,一个企业要订200套汝瓷伴手礼。”她的摊位上,既有符合办公室用的马克杯,也有适合茶道馆的盖碗套装,“线上引流,市集体验,两条腿走路才能走远。”每周六雷打不动来摆摊的她,手机里存着500多位市集顾客的微信,“这些都是传播汝瓷文化的种子。”
      市集的一角,66岁的汝瓷名家马聚魁在稍显喧嚣的人声中端详着徒弟李亚佩的新作。这是件融合了紫砂工艺的汝瓷壶,壶身是经典的天青色,壶盖借鉴了紫砂壶的嵌盖技法。“守正不是守旧,创新不能离魂。”这位宝丰县最早尝试复烧汝瓷的匠人,手指轻抚过壶身的开片,“你看这釉色里的玛瑙光,这才是汝瓷的魂,至于做成壶还是杯,交给年轻人去琢磨。”他透露,自己正在复原历史上的柴窑工艺,“市集让我们看到,传统工艺只要接了地气,就有了生命力。”
未来之路:从小市集到大产业
      “我市目前有500多家陶瓷生产研发企业,已开办9期市集,近千款产品迭代。”平顶山市陶瓷产业协会会长李晓涓引用3组数据概括“汝瓷集”的价值。在她看来,这个市集最珍贵的是搭建了“创作者—市场—文化”的闭环:青年创客在这里看到同行的创新,根据顾客反馈调整设计;市民在选购中了解汝瓷知识,从“看热闹”变成“懂门道”。“上周有个摊主根据老年人建议,把茶杯把手加粗了两毫米,这周就卖断货了”。这种良性互动,正在重塑平顶山市陶瓷产业生态。

 

顾客了解窑变瓷器的特点

      “艺术陶瓷生活化,让汝瓷走进百姓家,汝瓷文化才能生根发芽,在当代焕发新生。”平顶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郭杰透露,全市正规划建设天青里陶瓷特色街区,市集里表现突出的创客将获得入驻扶持,“那几元钱的陶瓷花,可能就是孩子接触传统文化的第一扇门;而300元的柴烧碗,会成为收藏爱好者的新宠。”在他眼中,500多家陶瓷生产研发企业的潜力,正通过这个市集被激活。
      平顶山市陶瓷发展促进中心主任郜现营每周都要赶市集,他说,“汝瓷集”给平顶山市陶瓷生产研发企业提供了一个展示、展销的平台,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欣赏购买平顶山陶瓷的场地。自今年5月底开集以来,包括鲁山花瓷、郏县唐钧、紫砂陶等,每期吸引近百家企业入驻。“上周有位游客一次性买了花瓷茶具、唐钧摆件和汝瓷茶杯,说要带回去组成‘平顶山陶瓷套装’。”他指着市集入口的文化展板说,这里已不仅是销售平台,更是展示地方文化的窗口——每个摊位前都放着二维码,扫码就能了解产品背后的工艺故事。
      “汝瓷集”只是起点。郜现营表示,未来将通过“小市集、大会展”模式,推动汝瓷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让这一千年瑰宝真正融入百姓生活。“汝瓷是平顶山通向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不仅要让汝瓷走进百姓家,还要让它走向世界”。
      夕阳西下,暮色渐浓,市集的灯光亮了起来,照在一件件汝瓷上,闪着温润的光。这一一束光,从北宋的窑火里来,穿越千年的时光,落在白龟湖畔的市集上,也落在了平顶山人寻常的日子里。
      汝瓷的故事,也正在这片土地上,谱写出一曲传统与现代共鸣的文化新篇。

(作者:张海涛 王春生 责任编辑:言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