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的“华夏考古讲坛”第四期成功举办。本次讲坛邀请到了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袁广阔,他以“大气磅礴:郑州商城布局规划与演变”为主题,为广大考古爱好者解析了郑州商城何以为亳都,从不同层面介绍了以郑州商城为代表的商代早期文明的高度。讲座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梁法伟主持。
1955年郑州商城遗址的主要发现者安金槐先生发现了商代的夯土城墙,城墙周长6960米。这是当时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座商代城址,由此揭开了郑州商城遗址发掘和研究的新篇章。
袁广阔教授以自己参加郑州商城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为切入点,带领现场观众回溯郑州商城发现、确认的历程。郑州商城发现之初,学界即普遍认同其应是商代的一处重要都邑,并且很可能是仲丁之隞都。后来邹衡教授提出郑州商城应为商汤所都的亳邑。郑州商城遗址、偃师商城遗址等早商王朝都城地望与性质的讨论一度是早商考古的重要课题。“郑亳说”的提出把郑州商城的研究推向深入。讲座中,袁广阔教授从郑州商城内城的始建年代、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等角度论证了郑州商城应为商汤的都城。小双桥遗址的发现为“亳隞之争”提供新视角,这场争论深化了对郑州商城的认识,完善了早商文化研究方法。郑州商城作为商汤始居之“亳都”,堪称“最早的大邑商” ,有着3600年的悠久历史,在商代文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布局体现了中国古城址布局中常见的城郭之制,诠释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建城思想 。
在讲解郑州商城的布局时,袁教授介绍,目前所知郑州商城由宫城、内城和外郭城组成。仅内城面积就300万平方米,总面积更是超过1300万平方米,宫殿区位于内城东北部,这里曾是商王起居临朝之所,虽历经岁月沧桑,但地下仍埋藏着宫城城墙和重重叠叠的宫殿遗址,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而内外城之间,分布着大量居民点、铸铜作坊、制骨作坊、制陶作坊、铜器窖藏坑、给排水设施、墓葬区、祭祀遗存等。其中,铸铜作坊区、制陶作坊区等手工业作坊有着明确的功能分区,反映出当时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文明和有序的社会组织形式。郑州商城像“摊饼”式的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早期的城市肇建,汇聚了四面八方的文化传统,呈现多元文化景观;到逐渐形成宫城、内城和外城的三重结构布局,都邑布局走向成熟;再到二里岗文化晚期达到全盛,手工业专业化程度更高,功能区划更加清晰,全面完成王都的城市化过程。
袁教授认为,20世纪50年代,郑州商代城址被发现,经考古发掘和研究,专家推断郑州商城为早商的亳都。郑州商城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城址保存的完整性超过了殷墟。郑州商城出土的丰富文物,为殷墟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骨器、象牙器找到了渊源。郑州商城是商王朝的早期都邑,也是商文化中规模最大、类型最完整的都城遗址,具有都城构成的各种要素--城垣、宫殿、居住聚落、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宗教活动遗址等。其规模之大、人口之多、文化内涵之丰富,在同时代的遗址中无与伦比。郑州商城完整的古代都城形制和宏大的规模气势,开辟了中国古代都邑营建模式的先河,展现了中国早期文明在城市建设方面的巨大成就。
在讲座开始前,主办方还组织部分观众参观了院史展。展览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70年发展历程为主线,系统梳理了该院从建立到成长的关键节点,全面呈现不同时期的考古成果与学科发展脉络。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