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为媒,讲述“碗”中深情。6月27日,“筑梦‘浙’里 创享未来”两岸青年微短剧大赛颁奖典礼在浙江东阳横店举行,此次大赛鼓励两岸青年以影像为纽带,用微短剧、短视频等形式展现当代青年的时代思考与创意表达,传递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丰富内涵。
汝瓷主题短剧《你是我的碗》从900余件两岸投稿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优秀作品奖,继其被评为河南省文旅题材微短剧优秀成片项目后,再添殊荣,生动展现了汝州文化软实力的蓬勃之势与创新表达。
一件瓷器,承载千年血脉
这部时长仅19分钟的短剧,讲述了北宋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因历史变迁与爱人执酒分离。植久,是来自大陆的文物修复师。两人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相遇,开启了一段跨越时空的寻爱与寻根之旅,温婉回忆起与执酒在古代的点点滴滴,植久则努力帮助温婉实现归家的愿望,他们共同见证了文物所承载的深厚情感和文化内涵,也深刻感受到了两岸文化的同根同源。
剧中,“温婉”与“植久”的悲欢离合,恰如文物命运的生动隐喻。当台北故宫的莲花温碗与执酒壶残片隔海相望,温婉那句“碗是家的形状,盛满的应是团圆”的独白,让无数观众泪目。这部短剧以汝瓷为文明容器,用器物之美传递“离散终将重聚”的文化信念——正如剧中汝瓷“雨过天青”的釉色,历经沧桑终现澄澈。
洛阳洛十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吉巧芳在接受大河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你是我的碗》上映后全网播放量已突破千万,曝光量超亿次。在抖音平台表现尤为亮眼:连续两周稳居短剧最热榜单Top 10,入选“非遗文化看短剧”推荐剧目,并在“短剧in星光”大赛中夺得亚军。“作为公司首次涉足短剧创作,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给了我们极大的创作信心。”吉巧芳说。
非遗活化,让文物真正“开口”
继文物拟人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爆火之后,《你是我的碗》的创作,是河南文物“活化”工程的缩影。赋予文物人格与情感,温婉的端庄、植久的坚毅,让冰冷的瓷器成为有血有肉的文化使者。
剧中重现汝瓷“天青色”烧制秘技,将人物命运与技艺传承交织,诠释“以生命炼瓷”的极致浪漫。这部短剧分别取景于汝州青瓷博物馆、张公巷宋代官窑遗址,汝瓷小镇等历史文化点位,观众通过剧中修复场景理解汝瓷“玛瑙入釉”的匠心。剧中运用“精妙的数字动画技术”,生动再现了汝瓷标志性的“开片”纹理,让那如“千峰翠色”般变幻的釉色之美在荧屏上流淌。
(北宋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
这种活化思维在河南已成风潮。河南博物院推出“动态文物”系列,妇好鸮尊摇头晃脑“讲解”商周礼制,武则天金简全息投影诉说盛唐风云。文物不再禁锢于展柜,而是成为穿越时空的对话者。
短剧为媒,文旅融合开辟新路径
《你是我的碗》的热播,更是掀起一股“跟着短剧游河南”的热潮。短剧热度直接转化为博物馆客流与文创销量。汝州青瓷博物馆游客量不断攀升,记者在网上看到,亦有些年轻观众带着剧照来比对文物细节。
吉巧芳表示,乘着《你是我的碗》热播的东风,今年暑期,我们计划推出了“汝瓷溯源”研学之旅课程。 课程深度融入剧中核心文物“莲花温碗”的文化元素,带领学员探访汝窑遗址、体验传统制瓷工艺。特别推出的从温碗造型与釉色中汲取灵感的“瓷韵华裳”系列汉服,以及融合传统汝瓷美学与现代温控、显影技术的“智能汝瓷杯”。这些创新产品添加了一些现代的科技元素,赋予古老瓷器全新的年轻化表达。
张公巷窑址推出“汝瓷考古修复体验课”,游客亲手触摸温碗同款胎土;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两岸文创团队携手,以剧中角色为灵感,共同开发了“温婉植久”主题茶器套装(预计2025年8月发售),让汝瓷之美融入日常茶事。
此类文旅微短剧正成为地方文化传播的“轻骑兵”。河南已建立微短剧取景地数据库,推出《遇见少林有功夫》《又见欧阳修》等“剧景融合”作品。当观众为《你是我的碗》中温婉与植久的重逢落泪时,他们也在短剧引导下走进汝州窑火不熄的千年作坊,在修复师颤抖的手势里读懂“雨过天青”的执着。
当温婉在汝州青瓷博物馆唤醒众多青瓷器灵时,何尝不是对两岸文明血脉的呼唤?以汝瓷为证,以短剧为桥,那些被历史尘埃遮蔽的文化记忆,正在当代创作中焕发新生。跟着一部剧,走进一座城,触摸一段史——这或许正是微短剧为文旅融合打开的星辰大海。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