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某个陌生的村庄打开导航,却发现地图上除了村名之外一片空白,道路、超市、学校等场所统统没有标注。向村民打听,得到的往往是“老李家菜地前边”“老张家院子后边”之类答复,让人一头雾水……
随着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地名在交通出行、物流运输、文化传承、基层治理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23年5月,民政部启动实施“乡村著名行动”,截至今年3月,全国已累计规范命名67.4万条。在我省,乡村地名究竟怎么起、如何用,家乡名片如何“点亮”?近日,记者在巩义、许昌等地进行了探访。
【起名:兼顾民意和文化特色】
5月15日,在位于巩义市芝田镇八陵村的永泰陵,一排排神道石像生和滚滚麦浪相映成趣,吸引着一些游客专程前来拍照打卡。在这里,漫长的时光仿佛只是一瞬,古老的历史也变得鲜活。
“这些石像生被称为‘麦田守望者’,见证着千年来的一次次播种和收获。”村党总支书记曹向辉说,北宋皇陵有“七帝八陵”,八陵村内建有其中的第七座陵墓永裕陵、第八座陵墓永泰陵,因而得名。
“镇上的羽林庄村、喂庄村,因曾是御林军驻扎地、牛马饲养地而得名。”正在芝田镇勘察道路情况的巩义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科长张晓博介绍。在她和同事携带的拟命名道路表格中,记录着这样的字眼:“芝田村芝正街由西向东再往北呈弧形走向,长1000米、宽3米,因位于村中心而命名。”“羽林庄村文昌路位于村东,南北走向,长2200米、宽4米,历史悠久的文昌阁位于此处……”
在表格中,也有“富裕路”“奋进路”等名称重复出现。“前期征集意见时,不少村庄希望以这类名称来命名道路,可以理解,但缺乏新意。”张晓博说,在勘察中除了要确保专名和通名符合规范、不与其他道路重名等,还建议当地尽量突出乡村特色和历史底蕴。
“其实不少村路,并不缺少起名的灵感。”张晓博举例,八陵村边曾有座宁神寺,虽说旧址不复存在,但不妨在路名中加以体现,为后人保留历史记忆。村子里还有条路,以前被村民称为北场路,意思是“村北的打麦场”,村民打算改为“创新路”,本着突出当地乡村特色的原则,也建议保留原名。
据介绍,去年巩义市共命名乡村道路200余条、安装路牌150余块,纳入各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地名46个,并在百度等平台提交近200条行政村信息,被采纳收录149条。张晓博和同事,每周都至少实地勘察一个镇的道路命名情况。“如果能为更多村庄保留文化记忆,辛苦些也值得。”张晓博说。
【用名:深化地名信息服务】
“村里以前没有路名也没影响啥,为啥还要命名?”在实地走访中,像张晓博一样的工作人员常要回答村民的这类疑问,解释“著名”在文旅发展、企业注册等方面带来的便利。
在这方面,许昌市魏都区丁庄街道南堰口社区党支部书记王闯有着切身感受。5月16日,记者来到该社区,两百多米的南堰口路两旁,贵州火锅、颍川书舍、咖啡厅等比邻而立。“近年来,我们依托三国文化重点打造‘王允的巷子’等文旅项目,引进多种业态进驻,成了网红打卡地。”王闯说。
游客多了,没有路名就成了问题——时常迷路不说,发朋友圈、小红书时附带的定位也不准确。“乡村著名行动”开展后,社区申报命名了多条道路,村民口中的“西屋后”“菜地前”变成了“集贤街”“田园巷”,人气越来越旺。
而在离南堰口社区不远的高桥营街道东李庄社区,一条条水泥路平坦整洁,快递货车来回穿梭。主干道文礼街一侧的文化墙上,展示着村庄历史、特色产业、党员风采和五好家庭光荣榜等。“20世纪90年代,村子因地理位置偏北、经济发展滞后,被戏称为‘北大荒’。”社区党支部书记李红亮回忆。
李红亮介绍,2017年开始,一批年轻人陆续返乡创业,建成社区电商服务联盟,带动了一大批居民增收致富。为道路规范命名后,联盟的发展“如虎添翼”,物流运输效率显著提高。
文望街、文尚街、文津街……东李庄的路名,均以“文”字打头。“这代表了居民对文明风尚的期许。”李红亮说,随着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村容村貌变了,居民的精神风貌也焕然一新。
“去年,许昌市区规范命名了500多条道路。”许昌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科长胡晓莉介绍,经过一系列程序确定道路、街巷名称后,不仅可在线下设置路牌,还可以通过“乡村著名”小程序上传数据,通过审核后进入国家地名信息库,并与高德、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地图共享。
【扬名:让更多人成为参与者】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参与者。”胡晓莉打开“乡村著名”小程序向记者讲解,“道路、街巷的名字属于线状地名,超市、酒店等场所的名字则是点状地名,也叫‘兴趣点’。”登录小程序并提交路牌照片,可以上传居民点、物流点、村邮站、农家乐等信息,通过审核后即成为“兴趣点”。
在禹州市神垕镇槐树湾村,记者发现手机定位中显示有杨根成艺术馆、三味瓷屋、喜窑民宿、侯景炎裸烧砂锅等“兴趣点”。“以前山路无名,快递由村委会代领,一些村民要走几公里来取。”村党支部书记赵红伟说。去年,村里申报命名了压妹台路、团结路等10条道路,快递渐渐实现了精准投放。
神垕镇的钧瓷文化源远流长,风景秀美的槐树湾村也曾入选我省传统村落名录,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村委会发动村民和商户积极创建“兴趣点”,地名信息日益丰富。“以前外地人进村要问路,现在直接看手机,对村里的‘名片’一目了然。”赵红伟介绍,今年“五一”假期,游客比去年同期增加5000余人次。另一方面,随着物流完善,越来越多的土特产也在走出山乡、走向远方。
“命名只是起点,关键是带来效益。”业内专家认为,“点亮”乡村名片会畅通城乡人流、物流、信息流,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助力。
记者从省民政厅获悉,2024年,我省确定巩义市等20个县(市、区)为第一批河南省“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命名乡村地名2.2万条,将1400多条乡村地名纳入地名保护名录。近日,该厅还联合多部门启动河南省“乡村著名行动”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旨在进一步提升乡村地名及其标志的广度、密度、精细度,推动河南美丽乡村“有名有实”“名扬四海”。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这句话,想必会成为更多人的心声。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