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出行资讯 > >解锁河南乡村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多维路径
解锁河南乡村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多维路径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25/5/20 15:28:57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点击次数: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增进民生福祉。二十大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其中重要一环。如今,“农业+文化+旅游”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正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在坚持发展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业基础上转向新农业、新文旅、新经济协同发展,乡村文旅展现旺盛生机,成为激活农村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一池春水”的重要力量。乡村旅游市场供需两旺,既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带动农民增收,也有助于推动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成为文旅融合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缩影,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河南坚定文化自信,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做大做强文旅产业,古老文化频频破圈,新兴业态逐渐涌现,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为经济发展赋能蓄力。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河南依托资源禀赋,创新实践,乡村旅游发展成绩斐然,形成农文旅融合、红色资源开发等一系列特色鲜明、可复制推广的典型范式。如信阳以茶旅融合与生态康养为核心,依托大别山生态资源和信阳毛尖产业,实现“茶产业+旅游+文化”的协同发展;栾川模式通过景区带动与全域发展,构建“核心景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三级梯度开发体系,成为山区县域旅游发展的典范;焦作以云台山为核心,拓展产业链,带动周边乡村发展配套产业,并融入太极拳文化丰富内涵,焦作现象展现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功实践,创新“景村共建”治理机制,实现工业遗产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开封依托黄河与宋文化,挖掘文化遗产,打造研学基地与特色线路,开展节庆活动,开封模式充分发挥宋文化资源优势,通过主题公园带动和城郊休闲农业圈层发展,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新乡则依托太行山生态资源,发展山地运动与崖上民宿集群,形成品牌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体系……这些范式共同构成了河南乡村旅游“多元路径、特色发展”的格局,通过资源创新转化、产业深度融合和主体利益共享机制的建立,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参考。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的有效途径。多年来,笔者带领研究团队走遍河南山山水水,用脚步丈量中原地区乡村旅游目的地,主持及参与100多项美丽乡村、乡村旅游脱贫攻坚、传统古村落、乡村旅游及乡村振兴规划项目和改造提升项目。在2024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旅游乡建背景下传统村落治理路径研究》的支持下,对多年的乡村旅游工作实践进行了思考和总结,要实现河南乡村文旅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多路径依赖和多维度发力。

一、坚持一个发展理念

       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打造“全时间、全空间、全过程”即“3全”乡村旅游目的地。在时间维度上,构建“白+黑”全时段产品体系,白天开发自然观光、农事体验等项目,夜间推出民俗表演、灯光秀、露营等“月光经济”活动;同时挖掘四季特色,设计差异化主题产品,打破淡旺季壁垒,实现全时全季覆盖。空间维度上,推行“景区+社区”模式,将旅游功能与乡村生活深度融合,打造兼具自然风光与人文气息的“村落景区”,避免旅游与生活冲突;同步完善标识系统、咨询中心、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提升空间便利性与体验感。在过程维度上,提供全链条服务:行前通过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小红书)提供信息咨询、在线预订及虚拟体验;行中优化“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服务,打造沉浸式体验;行后建立游客档案,结合线上评价与线下反馈持续改进,增强满意度与复游率。通过“3全”协同,最终形成资源整合、服务闭环、四季皆宜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

二、实施双轮驱动战略

       实施“旅游 +” 与 “互联网 +”,双轮驱动乡村旅游升级。“旅游+”模式通过加强旅游业与多领域的联动,延伸产业链并打造新业态。在纵向层面,“旅游+康养”依托自然景观和健康资源,开发休闲农业、医疗养生等产品,满足健康生活需求;“旅游+非遗”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结合,推出主题线路与体验基地,展现非遗魅力;“旅游+体育”利用自然资源开展山地自行车、水上运动等项目,丰富乡村旅游内涵;“旅游+演艺”借助科技手段,以实景演出呈现乡村历史文化与农耕文化,增强游客体验。横向层面,“旅游+农业”通过文化创意打造农庄、田园综合体,让游客参与农事体验;“旅游+农产品加工”发展后备箱经济,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旅游+服务业”融入民俗文化设计旅游产品,增强吸引力。

       “互联网+”模式在资源整合、营销推广和运营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互联网平台集聚分散资源,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预订,打通乡村旅游“最后一公里”;通过UGC、社交媒体和直播等方式开展线上营销,提升知名度;数据共享平台支持流量监控、应急调度等功能,推动精细化管理,同时数字乡村平台整合平安监控、电商直播等,为发展提供数字化支撑。两种模式协同推进,共同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三、构建四生功能体系

      生态是发展基底。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基本前提,失去生态,乡村旅游便失去存在基础。应深刻领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等生态理念,满足原住民与游客对生态享受的双重需求,夯实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本底。生产是核心动力。生产是投资者与原住民的共同需求,发展乡村旅游要解决当地百姓生产问题,保障原住民充分参与,通过 “田园综合体” 等模式,就地安置农民,促进就业创业,实现共同富裕。同时,要解决资本与原住民利益分配不均、原住民市场意识薄弱等问题,引导其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建设,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生活是关键纽带。对原住民而言,生产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前提,乡村旅游开发者应与农民携手共建家园,提升其生活品质;对旅游者来说,乡村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要推动乡村旅游从观光、休闲、度假阶段迈向乡村生活阶段,融入现代生活元素,打造兼具旅游休闲与品质生活的乡村,给予游客温暖的人性体验。生命体验是目标。乡村旅游已从单纯的观光休闲,发展到涵盖养生、养老等多种乡村旅居形式,满足了旅游者提升生命质量的休闲诉求,也契合原住民对更高生活层次的追求。以生态为基础,以生命质量提升为源动力,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达成主客共享、生生不息的目标,推动乡村旅游赋能和美乡村建设。

  四、打造“乡土新秀”工程

      如何拒绝“千村一面”,真正实现“一村一品”,打造乡土与品质并存的新秀力量,可通过打造“乡土新秀”工程来实现差异化发展。风光秀,田园风光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是城里人回归自然的心结,因而是乡村旅游的独特卖点;古建秀以修复活化祠堂、古民居为核心,结合科技营造沉浸式历史场景;名人秀深挖名人IP,通过品牌活动、主题游线和文创产品实现跨界联动;庄主秀以人格化运营为亮点,通过庄主故事和参与式设计传递田园生活方式;美食秀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展示,以美食工坊和主题餐饮强化生态与文化体验;绝技秀将民间技艺转化为互动表演和轻量化文创,推动非遗经济;生态秀强调绿色发展,依托优质自然环境打造全域旅游品牌;文化秀深挖乡土内涵,通过文创产品和沉浸式体验激活历史基因;特产秀推动农副产品向高附加值旅游商品转化,强化品牌营销;民俗秀注重真实性与互动性,创新传统民俗展示方式;长寿秀瞄准康养需求,融合自然养生资源与地方文化,形成特色IP。

五、推广典型发展模式

       通过对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国家传统古村落等典型乡村旅游地的空间格局分析,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集聚特征。中西北部密集,东南部稀疏,且沿着豫西北太行山和豫东南大别山带状分布。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代表性,选取河南省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8个)和国家传统村落(205个)共243个乡村旅游地为样本,删除重复的11个乡村旅游地,最终选择232个河南省代表性乡村旅游地为案例地,以系统论和旅游系统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查阅网络资料、实地调研、座谈访谈等方法,对其乡村旅游典型发展模式进行归纳,总结出十种可复制的典型发展模式。包括政府主导型(如开封兰考县张庄村)、村集体主导型(如鹤壁淇县赵庄村)、能人主导型(如新乡宝泉度假区)、景区依托型(如洛阳天桥沟村)、城市依托型(如新郑泰山村)、民宿产业带动型(如鹤壁凉水泉村)、创意产业带动型(如信阳田铺大塆村)、工业带动型(如兰考徐场村)、文化引领型(如登封袁桥村)和生态引领型(如巩义南岭新村)。在开发过程中,这些模式始终坚持“最小干预、最大效益”原则,注重生态保护,避免触碰敏感区域,同时深挖地方特色资源。实践证明,这些模式不仅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还带动了沿线经济发展,形成生态保护与产业提升的良性循环,最终构建起串联全域的乡村旅游风景线,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中原范式。

  (作者:王少华,博士、教授,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郑州市社科联文旅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王少华 责任编辑:言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