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商城县苏仙石乡的高山茶园中鲜叶吐纳、绿意盎然,山间采茶人遍布茶园,背篓中装满了新鲜嫩叶。
苏仙石乡山峦重叠,峡谷幽深,晴天蔽日成荫,阴时雾绕山峰,昼夜温差大。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孕育了“芽头大、汤色清、味道浓,耐冲泡”的商城高山茶。
据史料记载,苏仙石种茶始于东周,扬名于盛唐,鼎盛于两宋,驰名于清朝。陆羽《茶经》中记载:淮南茶,光州上,便涵盖今天的苏仙石乡。
苏仙石集市距商城县东南20公里,界临豫皖。又因集市濒临子安河,宋代一度更名为子安镇。宋代为加强对茶税的管理,在淮南盛产茶叶的大别山区设置的十三个茶场,子安茶场即在其中之一。宋代科学巨匠沈括《梦溪笔谈》中具体记载了各山场的交易数量,其中商城场年卖茶超40万斤,子安场年卖茶超22万斤。可见深山小镇当年茶叶生产的盛况。
如今,商城的苏仙石茶园仍有近20万株古茶树,保存着往日的茶香。
从去年开始,商城多次邀请专家走访调研考证,发现苏仙石茶园的茶树是由本地原始茶树驯化而成,当地茶农称其为“子安种”。“我家世代种茶,听老一辈的人讲,他们挑着担子,从苏仙石出发,经过达权店新店集到汉口卖茶。那时候,茶比金子还金贵!”苏仙石乡茶农王之阔一语道出了源于该地的古茶道。
南宋时期,商城县城至苏仙石段即为宋金时的古茶道。相传,该地茶农经灌河水路至淮河下扬州,或经陆路分两支到达汉口卖茶,商城茶最终接入北上的万里茶道,远销俄罗斯。
“这里的青石板路,是商城南茶北运的‘支流’见证。”商城县特色产业发展中心农艺师冯一中说。如今,商城借助寻迹古茶园和参与申报万里茶道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契机,充分挖掘茶历史,丰富茶文化,打造茶品牌,提升茶产业价值,推动茶旅融合发展。
茶香古今富乡民。据苏仙石乡东河村党支部书记项习知介绍,东河村茶叶种植面积6000余亩,家家户户种茶、制茶、卖茶,带动周边大量群众务工。每逢清明谷雨时节,东河村茶香四溢,买茶人络绎不绝,茶叶年产值超2700万元。
近年来,商城坚持“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着力把“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截至目前,全县可接待游客参观的茶企8家,茶文化旅馆3家,茶乡民宿3处,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实现利润超6亿元。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