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同唱,万人同台,时隔178天,平顶山市宝丰县迎来了马街书会常态化演出后的第一个正会。往年书会期间,到马街书会赶会的人总是屡创新高,但会期一过,日均游客会变得寥寥无几,曲艺传承、资源利用节点化等问题成了当地党委政府的“痼疾”。
为了盘活均衡马街书会文化资源配置,促进曲艺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宝丰县委、县政府经过精心谋划,于2024年8月16日启动马街书会常态化演出,从此周周有约,月月有聚,年年有会。
消息一出迅速引发关注,都说“物以稀为贵”,那么,马街书会演出常态化后是否会对一年一度的正会造成影响?今年马街书会人气如何?2月10日,晨光熹微,应河水畔,麦田地里,曲艺声声,正逢盛会,顶端新闻记者走进书会探寻答案。
从“一日盛会”到“日常浸会”,曲艺润人细有声
天穹湛蓝,微风轻拂,麦苗在脚下绵延成毯,阳光如金箔般铺展,2月10日,宝丰县马街书会迎来了近几年来少有的“惬意”赶会日,随着天南海北的民间艺人陆续开腔,南腔北调袅袅升起于麦田,2025年中国·宝丰马街书会正式拉开帷幕。要说常态化演出后的马街书会咋样,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赶会人最知道。
“我家就是这个村的,从记事起就开始赶会了,这会少说赶了有六十年,已经有好多年没见过这阵仗了,今年马街书会来的人是真多!”今年80岁的宝丰县杨庄镇杨庄乡村民温国坐在马街书会文化广场一侧的台阶上遥遥看着会场中摩肩接踵的赶会人说。
早上不到9点,马街书会会场已经有了人山人海的势头,大家都在会场中寻找最好的位置和角度观看表演,但在主会场旁的广场上,顶端新闻记者发现了一群只远远安静看表演的老人,询问后才得知他们是本地村民,坐在这里是想让更多来自远方的客人进主会场感受体验。
“常态化演出这个决定好,我们附近的村民闲时就可以过去看,并且日常到马街书会来的人也多了不少,有助于弘扬曲艺文化。”当问到如何看待马街书会常态化演出时,温国这样回答顶端新闻记者。
告别老人后,顶端新闻记者在马街书会主会场的亮书区发现两位年轻游客,他们正为民间艺人精彩绝伦的河南坠子表演拍手喝彩。年轻赶会人是如何看待马街书会常态化演出的?
“我是在同学的‘安利’下才知道了马街书会,得知马街书会有常态化演出后,就经常拉着我弟来看演出,慢慢地我俩就都‘入坑’马街书会了。”今年18岁的刘丰宾说。感谢马街书会常态化演出,让他们兄弟俩对曲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了在书会上的赶会人认为马街书会常态化演出好,顶端新闻记者从平顶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获得的一份数据显示,常态化演出以来,马街的人流量大约有16万人,前3天每天3万人以上。另据宝丰相关部门透露,2025年马街书会正会当天,到马街共赏书会的游客已超20万人次。
从 “一日盛会”变“日常浸会”,马街书会用常态化演出用曲艺润人细有声的方式书写了非遗活化的新范本,“中国曲艺之乡”金字招牌被擦亮,马街书会从沉睡中苏醒,文化脉搏跳动的愈加有力。
周周有会赶打破时空局限,曲剧常青有赖薪火相传
“俺知道,‘常态化’演出就是让俺们常回‘家’看看!”在马街书会会场,面对顶端新闻记者“怎么看待常态化演出”的提问,来自河南南阳有着50多年“会龄”的80岁民间艺人习天义说。
诚然,在不少民间艺人眼中,在多年风雨无阻的奔赴中,马街书会依然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而常态化演出在他们看来更像是马街书会在告诉他们:“孩子们,常回家看看。”
据习天义介绍,得知马街书会常态化演出之后,他异常兴奋:50多年来,他每次都是开开心心地来马街赶会,正会结束后依依不舍地离开,因为马街书会结束后,来自天南海北的老伙计们下次再聚就是明年,无拘无束、惺惺相惜的表演环境很难找寻,而有了常态化演出,那种感觉就像是无论何时,宝丰老家都为民间艺人留了一盏名为牵挂的灯。
“新天地,新奇迹,1949年的10月1日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8岁的贾砚博正在完成人生首次"麦田秀场",围观的群众不住拍手叫好,不远处的母亲黄亚婷满眼欣慰:从常态化展演的小舞台到正会大擂台,孩子找到了自信,文化在被传承。
黄亚婷告诉记者,贾砚博师从宝丰县快板书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牛艳萍老师门下,在马街书会常态化演出后,她经常带儿子到马街书会中国曲艺交易中心观看演出,有机会也会上台表演,今年正会特意带儿子来感受氛围,没想到孩子的表演能够受到那么多人欢迎。
不止如此,顶端新闻记者接下来在逛民间艺人亮书区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年轻的小艺人自信大方的表演。顶端新闻记者了解到,在马街书会常态化演出筹备时,为了全方位培养曲艺演艺人才,宝丰县委、县政府特别关注通过曲艺传承所传授、马街曲艺培训学校培育以及戏曲进校园等各种方式积极培养各种年龄段的曲艺人才,确保曲艺人才不断层。
成果可喜,宝丰县相关部门给出的数据显示,2025年马街书会,到会艺人1915人,共536摊(棚)。最大艺人87岁,最小艺人年仅6岁。
文化流量变经济增量,曲艺更旺市井烟火气
“往年四处漂泊,辗转各地大型活动摆摊,现在不一样了,我们也在马街书会扎根了。”2月10日,在马街书会中国曲艺交易中心前,音乐摇滚,碰碰车乐园中的大人小孩玩得不亦乐乎,今年36岁的碰碰车乐园老板赵晓龙告诉顶端新闻记者。
据赵晓龙介绍,从前之只在马街书会正会前来,自去年8月份常态化演出开始后,他便成了马街书会景区的“常驻嘉宾”,“常态化演出后,平时这边也有不少人,收益比之前四处奔波好太多。”赵晓龙说。
当文化流量变成经济增量,马街书会对市井烟火又有什么影响?顶端新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随着马街书会常态化演出的开展,书会活动周期延长,周边餐饮、住宿、非遗产品销售等业态持续升温。
“琉璃不对儿吹鼓增收小荷包。”在非遗集市售卖琉璃不对儿的19岁大学生张铭告诉顶端新闻记者,他仅正月十二(2月9日)一天,靠售卖琉璃不对儿就挣了一千多。由于家在附近,马街书会常态化演出后,他平时无事时也会在马街书会景区摆摆摊赚得一笔不错的零花钱。
马街书会会场美食区飘起炊烟,售卖胡辣汤、浆面条的王亚军忙出了一头大汗,“因为有常态化演出,今年的马街热闹的早,往年我们都是正月初十以后来的,今年我们正月初就来摆摊了,估计今天胡辣汤加浆面条能卖出将近500碗,今年这几天挣个万把块钱不是问题。”
王亚军告诉闻记者,得知马街书会常态化演出后,他们本也想来摆摊,但来了之后发现没有摊位了,只好惋惜离去,今年铆足劲早早地来马街书会摆摊。
记者了解到,早在马街书会常态化展演筹划时,宝丰县委县政府动员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争取项目,争取资金,鼓励建设以“曲艺”为特色的餐饮、住宿、演艺等设施,与马街书会景区“三馆”形成互补,逐步完善文旅产业链条,使广大游客看在马街、吃在马街、住在马街,推动景区健康有序发展。
常态化演出开始以来,引入宝丰县特色小吃入驻,秋月梨、小米醋、炒蚂蚱、兴隆张饺子、马街艺人大烩菜等带来营业收入100余万元。目前,宝丰县曲艺从业人员9000余人,带动相关产业收入600余万元。结合宝丰文化元素,设计文创产品古法艾草合香牌、汝瓷手工镶嵌饰品等文创产品,带动从业人员200人。
“马街书会常态化演出的成功实践,印证了传统文化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可能。从赶会人的沉浸体验,到商贩的增收致富,再到艺人和艺术的新生,这场‘永不落幕的书会’正以文化之力滋养乡土,以创新之姿点亮未来。”马街书会曲艺培训学校校长、马街书会常态化演出实施单位“马街书会说唱艺术团”的具体负责人王凯说,看到曲艺被越来越多人喜欢,只觉往日付出都值得。
麦田会黄,曲艺常青,往年的正月十三结束后,马街村总陷入短暂的沉寂,艺人与观众带着“曲艺乡愁”各自归去。但今年,“戒断反应”将被打破。“今天没看过瘾,可以过几天再来看常态化演出”临别时,老伙计们笑着告别。现在,马街书会不再是麦田里的三天狂欢,而是一簇四季不灭的文化薪火。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