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至20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物局主办,河南博物院承办的“河南省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营”(第一期)顺利举办。两天来,工作营上解读了政策,邀请了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中共一大纪念馆的专家现身说法、指点迷津,组织了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苏州博物馆的业界大咖分享案例、交流经验,为营员们带来了宝贵的收获与启发。
营员们对此次工作营反响热烈。营员们表示,专题讲座内容丰富,细致入微。专家们不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文创领域的理论,还精心挑选了一系列生动的实践案例,让营员们在理论与案例的交融中深刻理解文创的精髓。此外,专家们还坦诚地分享了文创探索过程中的教训与经验,提醒营员们需时刻保持警惕,规避潜在风险,确保文创事业能够稳步前行。这些宝贵内容为未来文创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指导,更加精准有效地推动文创事业繁荣发展。
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立足河南实际、着眼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被纳入事关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十大战略”,在全国范围内也是一大创举。近几年,河南文旅频繁出圈出彩,连续两年受邀到浦东干部学院分享经验。这充分说明,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对于河南这个文化大省、旅游大省来说,是一条“应该走、必须走、走得通”的路子。其一,在河南的42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古墓葬、古遗址占比高达45.71%,这些文化遗产资源往往价值高、景观弱,急需通过文创的形式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二,河南有着大量的“藏在深闺人未识”文物资源(仅河南博物院就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需要通过数字化、IP化来展现和传播。其三,河南还有大量无形的文化资源,诸如神话传说、历史事件、传统技艺、哲学思想等,有待通过“创意+科技”的形式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文化内容。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就是要通过“文化创意+科技创新”激活历史文化资源,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潮起来”,让文旅“旺起来”,将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当下,抓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就是抓住了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切入点”,找到了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突破口”。
在专题讲座中,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介绍了河南博物院文创发展之路。中共一大纪念馆副馆长阮俊带来了“放大的博物馆-文化创意赋能文旅产业新发展的实践探索”。上海图书馆事业发展处副处长黄一文介绍了上海图书馆文创事业如何“从零到一、从一到一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文旅研究中心主任邬东璠分享了“基于旅游场景的文创思考”。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社会与策略研究所副所长王志磊分享了“以博物馆为策展平台的城乡共创”。上海博物馆文创中心副主任冯炜分享了上海博物馆特展文创的开发与推广经验。苏州博物馆文化创意部主任蒋菡分享了文创开发创作过程中的心得。杭州古古楽文创品牌主理人刘颖分享了“让全世界了解有趣的中国 一个文创新生的探索之路”。洛阳卡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侃分享了“洛水寻仙 风雅梦华 沉浸式研学分享”。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延庆表示,做好全省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工作,要准确把握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五个方向:紧扣时代脉搏,做“有时尚感、带得走”的“新文创”;顺应科技变革,做“有趣味性、可互动”的“新文创”;坚持美学引领,做“有设计感、艺术范”的“新文创”;尊重在地文化,做“有原创性、特色化”的“新文创”;突出开放共创,做“有参与性、共享式”的“新文创”。
“工作营”期间,我省14家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的代表汇报交流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措施。14家试点单位代表表示,未来将进一步以创新促传承,加强数字技术应用,开发立足东方文化、体现中国美学精神、融入现当代艺术设计理念的文创产品。让“新文创”成为传播中原文化、提升河南形象的重要载体,邀请社会公众参与到文物数字化、文创产品研发等创作环节中来,构建泛文创产业生态。
李延庆强调,针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试点单位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争做“先遣队”,积极行动起来,每个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抓紧试起来、动起来,定措施、蹚路子,能走一点是一点,能快一点是一点,积小胜为大胜,集跬步至千里。当好“试验田”,探索经验做法,结合自身条件,选准能够实现突破的领域大胆试、大胆闯,争取政策率先落地,为进一步推动全省文创工作提供经验借鉴。立下“军令状”,建立退出机制。各个单位要尽快拿出一整套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强力推进,确保年底前取得实质性进展和初步成效。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