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中国文物报发布了“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隋唐洛阳城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和谐共处”成功入选全国十佳。
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宣传推介活动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旨在宣传推广考古遗址在保护、管理、研究、展示、利用等方面的典型做法和经验,为进一步提升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利用水平提供全国范例,扩大考古遗址的社会影响力和提高公众参与度。
隋唐洛阳城遗址的上榜,不仅是对该遗址在考古方面成绩的肯定,更是为河南乃至全国在遗址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方面、在古老遗址与当下城市的和谐共生方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隋唐洛阳城遗址 赵墨波 摄
上央视 创新高 流量不断 2023年隋唐洛阳城成顶流
“神都洛阳欢迎王子殿下回城。”
“公主回城,钻石相送。”
“穿越回盛唐,洛阳过大年。”
……
如果说2023年全国的文旅市场一路“繁花”,那么霸榜出圈的城市中一定少不了洛阳。到洛阳,体验汉服文化,穿越盛世大唐,这其中,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众多游客首选的打卡之地。
2024年3月11日下午,在隋唐洛阳城宫城核心区的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内,讲解员高雅正在接待一位来自浙江的小姐姐。小姐姐身穿红色马面裙,盘头插着发簪,精致的妆容一眼望去,仿佛是从过去穿越来的大家闺秀。“这是我在洛阳的第三天,刚刚在九洲池看完表演,这套衣服也是在河南买的,为了配这套衣服我专门在旁边汉服店做了造型。”
讲解员高雅正在接待游客 赵墨波 摄
见到记者采访,这位来自南方的小姐姐对这几天的行程赞不绝口。九洲池演出的雍容华贵让她震撼,出租车师傅在遭遇堵车时提前结束计时收费让她感动;当然,最最让她满意的还是自己的妆容:“我去过很多地方,包括在横店做过造型,都没有这里精致,关键是价位还不贵,这一点真的让我很惊喜。”小姐姐表示,她会把这几天的行程分享到网上,让更多人看到。
外地游客的盛赞,高雅已经习以为常。作为一线员工,对于近年来洛阳文旅的变化她感受很深,“春江水暖鸭先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前来参观的游客,他们的口音越来越丰富了,全国各地的都有。还有一个变化就是,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他们对我们的文物、历史和传统文化更加感兴趣,更愿意去了解了。”
作为土生土长的洛阳人,这片厚重的土地带给当地人的馈赠,高雅也是其中的受益者。“我是2021年来到应天门工作的,每次我给大家讲解介绍之后,大家会说‘你们洛阳真的好厉害’,我心里就会很骄傲。”高雅说,十三朝古都的底蕴,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带给她的不仅仅是这种强烈的自豪感,还给当地居民带来了真金白银,“遗址周围这些片区里的居民把自家房子改成民宿,或者是说做一些沿街的商售,特别是我们周围这些店铺,有很多是汉服店,居民的营收增加了,就业的机会也提升了。”
据统计,2023年,洛阳市共接待游客1.3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041.7亿元。其中,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超400万人次,并入选河南省文旅厅100家文旅消费新场景名单。同年,“洛阳大遗址保护与文物活化利用”还成功入选“世界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十大城市案例”,洛阳市基于隋唐洛阳城探索出一条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和谐相处的新路径。
应天门遗址前表演古今结合 赵墨波 摄
保起来 美起来 活起来 从1.0到3.0 这个国家遗址公园焕新生
隋唐洛阳城背依邙山,面对伊阙(龙门),伊洛两河流经而过,其“河山控戴,形胜甲于天下”的天然地理优势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自隋大业元年建城以来,隋唐洛阳城历经唐、五代、北宋,时间跨越长达500余年,极具考古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历经数百次的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基本探明隋唐洛阳城城址的位置、规模以及整体布局。然而,由于隋唐洛阳城位于洛阳城市的核心区,保护难度大、成本高、矛盾问题多,如何推进大遗址的保护?如何兼顾城市发展建设?如何统筹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
“避开老城建新城,先考古后建设。”洛阳市文物局总工程师薛方介绍道,“我们一开始就坚持这种规划的引领,所以对它是一个整体保护的理念。”
保护第一,规划先行。洛阳市相继出台了《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条例》《隋唐洛阳城保护遗址总体规划》,编制了《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建设规划》等,这些条例规划为遗址的保护、管理、利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定鼎门遗址 赵墨波 摄
“定鼎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是隋唐洛阳城大遗址保护工程中的第一个项目,我们从2007年开始启动定鼎门的考古发掘,然后2009年建成开放。”薛方介绍,按照“一址一策”的系统性展示手法,根据遗址的保存状况和保护展示的需要,灵活选择多种展示措施,洛阳市对宫城核心区的定鼎门、应天门、天堂、明堂、九洲池遗址及含嘉仓、回洛仓、南城墙等遗址点开展了一系列文物保护展示工程。同时辅以高科技展示手段和情景化的展示方式,使观众在参观遗址时通过数字化展示、沉浸式体验,直观地感受曾经的隋唐气魄。
“1.0是要把遗址保护起来,到2.0就是要通过‘一址一策’再现隋唐洛阳城的恢弘大气。”据薛方介绍,按照构建“一区一轴一带、两片三环”的保护展示空间格局的规划,2007年以来,洛阳市累计投资80亿元用于隋唐洛阳城的征迁和环境治理,截至目前,隋唐洛阳城宫城核心区遗址展示面积已达930亩,整体保护展示面积达8300亩,基本展示出隋唐洛阳城恢弘大气的历史风貌。
保起来,美起来,还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20年,隋唐洛阳城宫城区“四点一区”成功创建4A级景区,并很快成为年轻人的打卡胜地。同年,通过垫土和“叠压”方式,在隋唐洛阳城宜人坊遗址区建成的东方博物馆之都研学营地,也于7月份正式对公众开放。
“当时,隋炀帝让将作大匠宇文恺设计洛阳城,他采用了跟以往很多城市不一样的建筑理念,就是天人合一。他把天上的星辰北斗跟地上的洛阳城建设做了一个结合,像皇城位置就相当于北斗的位置,洛水就相当于银河贯穿,四周的里坊就作为星辰。”洛阳古都研学旅行发展公司的副总经理王游美介绍道,整个东方博物馆之都研学营地就建在宜人坊遗址之上,占地123亩,大约是宜人坊遗址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王游美介绍,研学营地的创新就在于它的“叠压式”保护建设,整个营地是在原遗址地面层垫高0.6到1.2米的土层,营地建筑所需要的水、电、管网均铺设在垫高层,这让营地成为国内首个经文物部门批准建设的大遗址保护“相容使用”示范项目,也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业态植入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我们在整个二期营地里面,还跟科技文保公司合作,做了地下的遗址监测系统。一边在上面开展活动,下面还可以一边监测,随时把地下遗址的情况通过数据反映上来。在利用的同时,我们首要保证的是地下遗址的安全性。”
以研学教育为抓手,聚焦青少年目标群体,让千年遗址重获“新”生。开营以来,营地累计接待学员6.8万人次,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并成功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中心“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卓越之星”奖。
文旅融合,城址共生,3.0版本的国家遗址公园让这片古老的土地重焕生机。
文化文物大省顺势而为 让游客在行走河南中读懂中国
据悉,在此次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宣传推介活动终评会上,河南上榜的十佳案例还有舞阳县贾湖遗址阿岗寺遗址保护中心申报的“探源贾湖文化 寻根中华文明”。同时,安阳(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申报的“往事越千年 曹操高陵遗址保护展示项目”也喜提优秀案例荣誉。
五千年文明看良渚,八千年起源看贾湖。如今,作为文明起源证据的贾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占地4263.9亩,“村遗一体”的经典特色让当地的每一家每一户都成为当代的“贾湖人家”,也让沉睡几千年的贾湖骨笛再次奏响幸福的旋律。
同样,于2023年4月29日正式对公众开放的安阳(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集遗址保护、文化展示、旅游休闲于一体,他们通过对遗址“活态”利用,让参观者穿越千年,直观感受当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王者霸气。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河南有着天然的文物资源禀赋,正如薛方所说,未来,洛阳将运用多种展示手法,对玄武门、宫城轴线北段等重要节点进行保护展示,再现盛世隋唐的中轴气象和历史场景,努力建设具备创新理念、社会经济效应和典范效应的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而在河南,相信有更多的文化遗产会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真正地实现“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让古老的中华文明焕发新生,走向世界。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