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展览共分为三大部分,92件(套)来自甘肃省临洮县的彩陶器物,集中展示史前文明的魅力,分别展示了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所出土的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等不同时期的陶器,让观众深入了解彩陶的发展演变过程。特别是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代表了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被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
马家窑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定西市临洮县的马家窑村而得名。它出现于距今53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彩陶比例一般达陶器的50%以上,陶器多为红陶或橙黄陶,器物表面磨光,纹饰以黑彩为主,兼用红、白彩,图案繁缛多变。
在展览第一部分,可以看到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相继发展的文化类型和时期的彩陶。装饰有旋涡纹的陶器,颇具代表性,流畅的线条动感十足,像千姿百态的浪涛奔流不息,传递出浓浓的美感。

在展览现场,有一件鲵鱼纹彩陶瓶颇为有趣。鲵鱼面部似人脸状,双目圆睁、龇牙咧嘴,长条状的身躯首尾几乎相接,肢爪由身体两侧伸出。对于这一纹饰的含义学术界意见不一。有专家认为,彩陶瓶上的鲵鱼形象或许是当时先民们对鲵鱼真实样貌的写实表现;也有专家认为,鲵鱼形象带有神秘色彩,与史籍中记载的伏羲面貌相符;还有专家认为,这件彩陶瓶上的鲵鱼形象或许就是原始的龙形象。
展览第二部分主要展示辛店文化的陶器。这一时期彩陶比例一般都在40%以上,纹饰以黑彩为主,也有紫红彩,有的施白色或紫红色陶衣。辛店彩陶的标志性纹饰是以条带纹构成的类似羊角的双勾纹,图案简洁,别具一格。辛店彩陶中还有一定数量的羊、犬、鹿、鸟等动物纹饰,反映出当时畜牧业的繁荣。
展览第三部分重点展示寺洼文化的陶器。寺洼文化是青铜时代甘肃境内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遗存。寺洼文化的存续年代大致在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前700年之间,大约相当于商代中期到春秋初期。寺洼陶器中,最有代表性的马鞍口双耳罐。这种器物有别于任何一种考古学文化遗存,因为罐口沿两头翘起、中间凹下,形似马鞍而得名。
展厅内的一陶一罐、一笔一画,将先民们的烟火日常娓娓道来。该展览为免费展览,将持续至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