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蚌壳龙’诞生于6000年前,是最早的龙形象,融合了蛇身、鱼鳞、熊掌、鹰爪、鼍头……”2月12日,濮阳市民谢彬带着从外地来的亲友,直奔该市戚城文物景区的“中华第一龙”陈列馆,像模像样地当起了免费导游,“龙年游龙都,了解历史文化才算应景。”
整合优质文旅资源,素有“华夏龙都”之称的濮阳市,端出了以“传承”为主菜的“年味大餐”。“龙源·龙韵”历史文化图片展、“穿越古今 纵情六艺”沉浸式国学体验活动、杂技巡游演出等轮番上阵,呈现最地道的濮阳文化。
“我不太听得懂,但有力的唱腔一下子感染了我。”今年上五年级的当地学生王子龙在广场欣赏大平调演出后说。濮阳市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又被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等多种文化带动,造就了地方戏曲的繁荣。正值节庆,濮阳市现存的21个“小众”剧种走上街头游园,走进“大众”视线。“吹拉弹唱不仅是自娱自乐,也是民俗文化熏陶。”濮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刘小江说。
在南乐县梁村乡史官村,仓颉陵遗址前,一年一度的仓颉庙会吸引着远近游客“赶大集”。雕像、碑刻、庙宇,修缮后的古迹“诉说”着庄严肃穆的历史;上凳、翻滚、抢绣球,舞狮表演传承浓厚的地方民俗……“我小时候觉得老村十分土气,现在却觉得留住乡音乡情才是最重要的。”史高月是一名大学生,放假回到史官村后,她拍了许多照片发给老师和同学,自发当起“宣传员”。
“往年的庙会都是腊月二十四开始,今年我们提前到了腊月二十,拉长庙会时间,让老百姓更多感受浓浓的年味儿。”史官村党支部书记史记臣介绍,早在庙会开始前,来自安阳市内黄县,河北省魏县、大名县和新疆的300多个商户已经将摊位预订一空,“预计今年单日最高客流量能超过去年的4万人次,周边群众在庙会期间的收益可观。”(河南日报记者:逯彦萃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晓静)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