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出行资讯 > >“先考古后出让”!我省首推“考古前置”改革成效显著
“先考古后出让”!我省首推“考古前置”改革成效显著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23/12/14 10:09:52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点击次数:
        考古勘探是考古发掘研究以及行政审批等文物考古工作的排头兵。为切实抓好考古勘探工作,河南在全国率先推行“考古前置”改革。目前,各省辖市已出台“考古前置”改革政策性文件,河南基本建设中的考古勘探项目数量由改革前的每年约1300项,逐步增加至每年1900项左右,考古发掘项目数量由改革前的每年140余项,逐步增加至每年300项左右,改革成效显著。

  这是记者从12月13日召开的“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第20场新闻发布会上获得的消息。发布会上,河南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任伟介绍了近年来省文物系统在加强考古发掘阐释、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做好大遗址保护利用等方面取得的成绩。

5202612236091143

  “考古中国”重大课题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

  河南省是仰韶文化和夏文化的核心分布地区,而且是最能集中体现中华文明五千多年“连续性”发展特性的代表性地区。根据国家文物局最新发布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古国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区域性文明,夏文化则代表中华文明进入了“王朝时代”。

5968622615091682

  任伟介绍说,为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我们组织省内各考古发掘研究单位,以“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和“夏文化研究”两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为抓手,持续推动相关仰韶文化、夏文化重要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等工作。每年向国家文物局争取10余个仰韶文化、夏文化相关的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全省与中华文明探源相关的仰韶文化、夏文化研究工作综合水平明显提高。近年来已有巩义双槐树遗址、南阳黄山遗址、淮阳时庄遗址、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等4个仰韶文化、夏文化相关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叶县余庄遗址、淮阳时庄遗址、偃师二里头、禹州瓦店遗址等多个项目重要考古新发现得以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工作进展宣发平台上对外发布,引发社会各方高度关注,为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贡献了河南的显著力量。此外,还结合仰韶文化、夏文化研究工作,举办多届高规格仰韶文化、夏文化研究相关学术论坛,举办系列考古学术报告会,办好夏文化专题展览,积极宣传推广仰韶文化、夏文化研究方面的考古学知识。

4917169970563441

  “考古前置”改革经验写进中央有关文件

  考古勘探是考古发掘研究以及行政审批等文物考古工作的排头兵,做好了考古勘探管理,就相当于从源头上抓住了考古管理工作的牛鼻子。近年来,为了抓好全省考古勘探工作,我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全国率先推行“考古前置”改革,通过省政府发文推动、地方政府积极响应、省文物局督促指导等方式,持续在全省推行基本建设、土地出让活动中“先考古、后出让”工作。

40161377385048113

  任伟介绍说,截至目前,全省各省辖市已全面出台“考古前置”改革政策性文件。“考古前置”改革工作实施以来,我省基本建设中的考古勘探项目数量持续增加,已经由改革前的每年约1300项左右,逐步增加至每年1900项左右。考古发掘项目数量由改革前的每年140余项,逐步增加至每年300项左右,改革成效显著。由我省文物部门总结的“考古前置”改革经验,得到国家文物局高度认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中,多次提出“坚持基本建设考古前置制度”“实行‘先考古、后出让’制度”相关要求,考古前置改革已经成为基本建设和国有土地出让中一项势在必行的改革举措。

3731158877130355

  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我省是国内大遗址分布最为密集的省份,也是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成效最为显著的省份。近年来,我们指导省内各大遗址所在地政府,切实围绕大遗址考古发掘研究、专项立法建设、保护规划编制、保护展示工程实施、遗址博物馆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重点内容开展相关工作,各方面工作取得全面突破,成效显著。

  任伟说,在大遗址考古发掘研究方面,推动整理出版了《二里头》《偃师商城》《隋唐洛阳城》《舞阳贾湖》《三门峡庙底沟》等32部重要大遗址考古报告的出版,大遗址考古发掘研究整体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3231281190763653

  在专项立法建设方面,推动地方人大先后出台了《安阳殷墟保护管理条例》(2021年)《宋陵保护管理办法》(2021年)《洛阳市二里头遗址保护条例》(2022年)等10部大遗址保护地方性法规,为相关大遗址的保护提供了长期的、制度性的法律保障。在遗址博物馆建设方面,已推动全省各地建成开放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安阳高陵遗址博物馆等14座考古遗址博物馆,另有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殷墟遗址博物馆新馆等5座遗址博物馆正在建设中。这些建成开放的考古遗址博物馆,已成为文物部门向社会公众宣传文明探源成果的主要窗口和服务社会公众的重要文化设施,也成为教育和文化旅游部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研学旅游的重要场所,在推动文明探源成果宣传普及推广、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方面,我省已有殷墟、隋唐洛阳城、郑州商城等7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挂牌并对外开放,另有大河村遗址、偃师商城、平粮台古城等10处考古遗址公园入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我省挂牌和立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数位居全国第一。

8255695575027354

  科技考古能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任伟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获得实质性突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支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改革的若干政策措施》,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制由110余人增长至500人,今年已基本完成首批招才引智工作,引进硕士、博士61名。同时已启动下一年度“招才引智”计划,拟招聘60名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我省郑州、开封、洛阳、商丘、南阳等市考古研究机构也完成机构改革和级别提升。全省18个考古研究机构人员编制总数由改革前的650余人增长至1300余人,实现整体翻番,考古研究机构和人才队伍力量得到空前加强。在争取扩大人员编制总数的基础上,我省持续加大考古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先后举办考古发掘技术人员培训班、夏文化考古研修班、石窟寺考古调查测绘技术人员培训班等多个培训班,进一步筑牢基层考古人员专业基础。在科技考古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目前我省从事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人骨考古、分子考古、环境考古、稳定同位素分析等研究的人员总数已达56名,包括8名教授或研究员,20名副教授或副研究员,其中博士40人,硕士12人,我省科技考古综合研究能力已跻身全国省级考古研究单位第一方阵。

9086597280457463

  据介绍,我省在“推动考古工作国际合作”“提升科技考古工作能力”“开展文物考古研学”等工作方面也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作者:张体义 责任编辑:言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