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出行资讯 > >许昌:汉代井砖 见证两千年前古人的生活
许昌:汉代井砖 见证两千年前古人的生活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23/11/17 10:30:00 来源:许昌日报 点击次数: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水井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在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颍阳镇许昌梓轩画像博物馆,记者见到了多块颇为奇特的汉代井砖。

      这些汉代井砖来自哪里?井砖内侧图案是文字还是符号?如今,许昌还有没有汉代水井?本期《人文许昌》,我们透过两千多年前的井砖,来还原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

井砖出土于将官池镇朱寺村

      “看,这块井砖还是弧形的!”2023年11月8日,记者来到许昌梓轩画像博物馆,该馆馆长崔干军拿起一块汉代井砖说,“我们馆里比较完整的汉代井砖有近20块,还有20多块是残缺的。”

      记者看到,这些汉代井砖长38厘米、宽14厘米、厚度5厘米。“7年前,我们准备筹建画像博物馆时,听说建安区将官池镇朱寺村有一处废弃的汉代古井。”崔干军说,随后他来到朱寺村,通过走访群众了解到,有村民在该村东部的老寨沟操作挖掘机取土时,无意发现了一眼已经损毁的汉代古井。当时,施工人员以为挖出的“破砖”没啥用,便随意丢弃在了挖掘现场。后来,有村民捡起被丢弃的“破砖”想重新利用垒院墙,却看到砖上还有像文字一样的图案。

 

许昌梓轩画像博物馆收藏的汉代井砖 黄增瑞 摄

      随后,崔干军将村民家里的井砖运回襄城县收藏,并找到文物专家反复研究,发现砖的两头有约一厘米深的楔口。崔干军经过测试,把6块汉代井砖摆在一起进行“锁扣”,摆出了一个圆圈,“井口”的直径有90厘米大小。文物专家根据砖的形制和样式确定为东汉时期的井砖。

      崔干军说,砖的内侧有看似对称,却不太规范的文字或符号,有人认为是篆字,有人认为是某种符号。目前,他已经让人对汉代井砖进行了拓片,请专业人士对上面的内容进行破解。

      “汉砖上一般有纪年、吉文、符号等,其文字有蒙、隶、楷、篆等多种字体。由于汉代文化艺术繁荣,人们思想观念开放,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加注重对生活环境的装饰,这也使汉砖的装饰功能得到了发挥。”许昌塔文化博物馆副馆长李广新说。

许昌汉代古井还有遗存

      许昌地理位置优越,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自古就有“风水宝地”之称。因此,许昌境内留下了诸多汉魏时期的遗址遗迹。其中名人墓葬较多,古建筑和名胜古迹也有。在文物发掘过程中,汉代古井也时有出现,有的古井目前还有保存。

     “在我们博物馆不远处的小河村也发现了汉代古井!”崔干军说,该古井与春秋初期的郑庄公有关。郑庄公是春秋初期中原的霸主之一。他为了开疆拓土,在襄城县颍阳镇小河村颍河岸边建立城池,取名城颍、颍邑,又叫郑庄公城。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群众在烧砖取土时,曾在田间挖出不少文物,后经文物部门发掘,先后出土了西汉时期的“千秋万岁”瓦当、虎头瓦当、城市陶下水管道,以及多眼汉代水井和井砖、空心砖等。

      另外,在建安区榆林乡刘王寨村以南的颍河河道,当地群众也发现了十几眼的汉代古井,目前已被群众用土填埋保护起来。

      “据村里的老人说,这些汉代古井有可能是汉末曹操的军队在此驻军时所挖,几眼汉井大小不一,井砖有红砖也有蓝砖。”刘王寨村原党支部书记刘建伟说,前几年,他去信阳博物馆参观,发现6块井砖与颍河河道里的汉代井砖一模一样。

      11月10日,对鄢陵县文史有一定研究的陈建民介绍,在鄢陵县只乐镇袁堂村村北的农田里,也有一眼汉代古井,该井深7米,井口直径1.3米,由陶井圈构筑。早些年,群众曾在井底发现了陶罐等文物。1982年,这眼汉代古井被鄢陵县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记得小时候,我们村庄就有一眼水井,井口上有轱辘架,人们打水时需要先把水桶放进井里,待把水打满后再用力摇动轱辘,把水桶提上来,那时候农村吃水用的多是水井!”现年60岁的市民范鸿义回忆。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古井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成为一种记忆。

曹操“许下屯田”挖了不少水井?

      “深思一下,我们不得不敬佩古人的聪明才智。”崔干军说,如果穿越到两千年前的汉代,我们可以与古人对话,看古人挖井。他们在挖掘水井的过程中,用烧制好的砖将井围成一圈,将水井建得坚固耐用。古人在水井周围繁衍生息,一眼水井不知养育了几代人。

      据史料记载,曹操在许昌雄踞25年,曾根据荀彧、毛玠、韩浩等谋士的建议,在“许下屯田”。在屯田的地方,也让官兵挖了不少汉井使用。

      在文物发掘过程中,文物工作者在许昌各地发现了不少汉代水井,但多数已经损毁。这些被发现的水井有方形的、圆形的,有用砖砌的,也有用木板贴在内壁的,大小规模不同。

      文化遗产源于古人的生产和生活,天生具备“活态属性”。一块不大的汉代井砖,同样闪耀着古人智慧的光芒,为我们了解两汉时期居民用水及农业灌溉提供了佐证。

      许昌梓轩画像博物馆收藏的这些汉代井砖,还涉及汉代人的烧砖制瓦工艺,表现了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反映出古人的精神理念和文化风俗,为进一步研究汉代人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帮助。

(作者:许昌:汉代井砖 见证两千年前古人的生活 责任编辑:言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