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出行资讯 > >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年会举行
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年会举行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23/11/13 9:26:00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点击次数:
         由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主办,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承办的“2023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年会暨中原地区文明演进学术研讨会”11月11日至12日在郑州举行,研讨会得到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原地区文明演进”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讨,认为中原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嵩山文明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年会举行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天下之中”,在华夏文明起源发展中,以郑州为中心的嵩山地区孕育了连绵不断、传承有序的历史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留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郑州地区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重要考古大发现”4项,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5项。这些重大考古发现,突显了郑州地区在华夏文明起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郑州市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成立“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专门致力于华夏文明起源、发展和遗产保护研究。研究会成立以来,积极致力于嵩山地区人类起源、早期文明起源、中原古都群以及“根”“源”文化、“天地之中”等方面的研究,通过组织各种类型的学术讲座和学术研讨会,出版相关学术研究著作,交流国内外研究成果与经验,广泛吸纳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立足嵩山,利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多学科分工协作,以期推动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全国的专家学者在这个平台上围绕着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这一主题,参与课题研究、交流学术成果,形成了许多卓有远见的学术观点,明确了嵩山、中原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起源地位和核心作用。

  在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庆柱在学术报告《嵩山文明中的中华文明突出特色》中认为,嵩山文明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介绍了近年来河南省中华文明起源与文明历史考古新成果。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鲍丽娟从考古发现的绿松石入手,介绍了绿松石在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中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王巍通过考古发现,介绍了中原地区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韩茂莉从地理的视角,介绍了中原何以成为“天下之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等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述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介绍考古发现新成果。

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年会举行

  12日,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到新郑裴李岗遗址、新密古城寨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进行了现场考察。

  新郑裴李岗遗址是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的典型代表。裴李岗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中原仰韶文化以前的一段空白。在旧石器遗存中,发现了北方地区典型细石器遗存及鸵鸟蛋壳饰品加工全流程遗物,为研究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制作技术、生计方式与栖居形态,新旧石器过渡、农业起源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新的资料和线索。

  新密古城寨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根据地层堆积与文化内涵分析,证明此处在建城之前的仰韶晚期和龙山文化早期已有人类在此区域生产生活,至龙山文化中期以后始建城址,在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殷商文化各时期一直使用。对于研究中国文明起源、中国古代筑城史及早期夏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古城寨城址是中原地区已发现较大的龙山文化城址,为二里头文化宫殿基址和廊庑基址找到了源头,也为郑州商代宫殿基址坐落东北部的布局开了先河。它的发现,不仅为探索夏文化,同时为研究中国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作者:张体义 责任编辑:言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